为什么说“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二 )


半年后的一天,山上打猎的回村,二人又是坐下默默地喝酒 。 提起种地的得病没死,打猎的才说,那棺材是他用长在悬崖上的“风交木”做的,那树三百年才长到碗口那么粗 。 别看棺材样子不好看,可有防腐作用 。
为了给朋友办丧事,猎人特意杀了两口野猪装在里边,看看坏没坏吧 。 种地的朋友说,孩子们懂个啥呀 。 于是二人扒开草垛,拉出棺材 。 一股凉风升起 。 虽然半年过去了,里边的两口野猪肉竟然上着白霜 。 种地的和山上的朋友二人又坐下,默默地饮起酒来 。
这是典型的东北人性格的写照,不表白,不张扬 。 可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迂腐的性格,“三杠子压不出个扁屁来”,但事实上,更多的人所喜爱的正是这种不表白自己,却特别能为别人着想而去实际地干一件事的东北人 。
这种性格的基因是以实际行动去回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 当这种性格遭到抵触或者挑战时,东北人往往立刻跳起来,以理抗争,同时要回面子 。 东北人爱面子,比爱他们的生命还重要,这是一种全力维护自己思想主旨的一种愿望 。 这是面对强暴的一种勇猛的抗争,这时,东北人一种不怕艰苦不怕死亡和威胁的“虎”劲就上来了 。
东北人的“虎”和东北人的“傻”这两种看似绝然不同的性格往往奇迹般地统一在东北人身上 。 “虎”在今天是一种贬意词,二虎巴几,虎拉巴察,都是对人的不聪明、“笨”的一种形象的概括和描绘 。 但是从前的“虎”的原义在东北却是指“勇”,指此人办事勇敢,不计后果 。 特别是在朋友遇到危难时,东北人敢于“两肋插刀” 。 因此黑土地上出了许多“关东响马” 。
虎是一种为了别人勇于献身并付出的最高境界最直白的冲动,是这里大大方方,明明白白的性格,因此又被说成了“傻” 。 现在的“傻”是缺心眼,不会办事 。 但东北人从前说的“傻”是指这人“实在” 。 “傻人好忘已”(东北民俗学家王兆一语),而一个人只有丢掉了自己,才能奉献别人,奉献社会 。 我们说,虎与傻都是东北人的一种性格美德,是人世间最为质朴的情感,而这恰恰是中原文化与东北地域文化相融合产生出来的一种复合性性格特征 。
东北人为什么都是活雷锋

为什么说“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文章插图

东北人性格的特征又与“东北”的地理环境有重要的关系 。 比如长春一带,那时正是驿站和交通要道,从中原到这里的“流人”、“闯关东者”都要经过这里,首先就是要接待来者 。 接待的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热情,这为人的性格留下了最初的形态 。
接待就是接纳,长此以往,一种行为和一种思想便会传承下去,这形成了东北人最初的行为规范,并深深地融入人的思维中 。 这种主动、热情、好客、接纳表现在驿站、旅店、客栈接待人的职业行为之中,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从前东北的荒寒,人烟稀少 。 本地人渴望遇见人,见到人,这已经为遇见来者的行为准备了接纳的条件 。
人在荒凉的无人地区遇见人往往都亲切,这是生命与生命自然的接触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 然后就是互相的帮助,一同来生存,这就是友情 。 如果是异性,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亲情 。 接下来就能产生同情,形成一种超乎以往或异地的亲情,并传承这种“风俗”或“习惯”,这便是地域的性格 。
从前的“流放”制度,其执行并不排斥亲人或友人的陪和送,因此就发生了“陪流”和“送流” 。 所谓陪流,是指有的人陪着被流放的人一块去流放;所谓的送流,是指一些人跟着被流放的人一块去送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