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肝脏杀手”有哪些?

在最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 , 我们经常能看到关于肝衰竭的消息 。 例如最近有一位中年男子为了治疗困扰他已久的脱发 , 未经医生指示自行购买了何首乌粉服用 , 结果险些死于何首乌过量引起的急性肝衰竭 。 不仅仅是何首乌 , 生活中不少物质在过量服用或是误用时 , 都会对肝脏造成严重的损害 , 甚至威胁生命 。 下面所要介绍的几种物质 , 恰好就是隐匿的“肝脏杀手” 。
可怕的急性肝衰竭
一般而言 , 医生们会把在健康人中发生、短时间(最长不超过6个月)内进展到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程度的肝损害称为急性肝衰竭(暴发性肝衰竭) 。 患者的肝脏在受到诸如肝脏毒性物质、病毒(如甲肝或戊肝病毒)等因素的影响后 , 在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广泛的损害 , 进而导致肝脏控制的一系列生理活动受影响 , 出现各种严重症状 。
肝脏通常负责人体内毒物代谢与清除、凝血反应调控和血糖调节等工作 , 因此急性肝衰竭患者除了会有恶心、呕吐、精神萎靡等普遍症状以外 , 往往会发生出血(凝血因子合成异常)、低血糖(葡萄糖合成和释放受阻)、黄疸和肝性脑病(肝昏迷 , 它和黄疸均由肝脏解毒能力受损而引起)等症状 。 由于急性肝衰竭早期症状十分不起眼 , 患者就诊时很多已经发生难以挽回的肝脏损害 , 只能等待肝移植 。
扑热息痛:无形的杀手

生活中的“肝脏杀手”有哪些?

文章插图

对乙酰氨基酚 , 也就是常说的“扑热息痛” , 可以说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解热镇痛药物 。 发热时它可以快速有效地让患者退热 , 肌肉酸痛或头痛难耐时 , 它可靠安全的镇痛效果又广受人们青睐 , 而在绝大多数复方感冒药之中 , 它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成分 。 然而 , 倘若忽视了说明书上严格的剂量规定 , 对乙酰氨基酚也会从治病良药 , 变成肝衰竭的元凶 。
在欧美大多数国家 , 对乙酰氨基酚都是急性肝衰竭的首要病因 , 接近一半的急性肝衰竭由此引起 。 而在我国 , 对乙酰氨基酚导致的急性肝衰竭占了接近12% , 鉴于这一数字可能被低估 , 实际情况将更加严重 。 通常情况下 , 对乙酰氨基酚只有在每日用量>4g时 , 才可能诱发严重肝毒性 。 然而 , 倘若患者本身对其较为敏感 , 或是在用药的同时饮酒 , 很小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也可能导致肝衰竭 。 更何况不少患者会因疏忽大意而同时服用多种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例如同时吃多种复方感冒药 , 或是大量服用了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中药制剂) , 不知不觉便超过了最大用量 , 酿成悲剧 。
庆幸的是 ,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只要能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 预后反而是所有急性肝衰竭中最好的 , 60%左右的患者在接受解毒药物治疗后可不接受肝移植而痊愈 。 因此 , 对于所有急性肝衰竭患者 , 都需要仔细回顾近期用药 , 发现可能的对乙酰氨基酚中毒 。 对乙酰氨基酚的特效解药是乙酰半胱氨酸(NAC) , 它在体内可以生产谷胱甘肽 , 而谷胱甘肽恰好可中和对乙酰氨基酚的毒性代谢产物 。 一般而言 , 中毒后10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 , 但即使中毒已超过48小时 , NAC依然可成功解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