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的发展史上, 生命从无到有, 再到多样化, 经历了长达数亿年的时间 。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 法国科学家里夫形象地把46亿年的时间压缩成了一天:这一天的前1/4 的时间, 地球上是一片死寂;时针指向凌晨6时, 最低级的藻类开始在海洋中出现, 它们持续的时间最长;一直到了20时, 软体动物才开始在海洋与湖沼中活动;23时30分, 恐龙出现, 但只“露脸”了仅仅10分钟便匆匆离去;在这一天的最后20分钟里, 哺乳动物出现, 并迅速分化;23时50分, 灵长类的祖先登场, 在最后的2分钟里, 它们的大脑扩大了3倍, 成为人类 。
里夫描绘的地球史好似一场演出, 将各类生物比作舞台上的演员, 它们依次登台, 演绎了一场精彩而隆重的晚会 。 但是, 有人登场, 就会有人退场 。
这漫长的过程, 不单单是动植物生死轮回的过程, 也是无数物种由诞生到灭绝的过程 。 科研人员根据化石考证, 地球至少发生过5次生物大灭绝和若干次小型的生物灭绝事件 。 也许很多人会不解, 有关远古时代生物灭绝的研究有什么现实意义?在地质学的研究中, 有一个重要的思维方法叫“以古论今(未来)”, 了解过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在并预测未来 。 如果你知道我们现在的地球也正处在新一轮的生物大灭绝时期, 你就会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一种危机感了 。
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走进远古时代, 探索生物大灭绝的奥秘……
第1次:4.4亿年前冰河期的生物大灭绝
文章插图
在奥陶纪时期, 地球上浅海广布, 气候十分适宜生物生长, 这一时期海洋生物繁多, 比如三叶虫、海百合、珊瑚和鹦鹉螺等 。
然而, 到了大约4.46亿年至4.44亿年前(即奥陶纪末期)的200 万年间, 地球上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 史称“奥陶纪灭绝事件” 。 在这次灭绝事件中, 全球约85%的物种灭亡, 约27%的科与57%的属灭种, 从灭种属的数量上看, 这次物种灭绝事件在5次大灭绝事件中排名第3位 。
古生物学家认为, 这次生物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 。 当时的地球正经历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时期, 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 全球温度下降, 冰川锁住了水, 导致海平面下降 。 这些变化改变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沿海生物圈被严重破坏, 最终导致大量物种灭绝 。
值得注意的是, 在这次生物大灭绝过后不久, 地球就进入到地质历史上的志留纪时期, 而地球生物又开始迅速复苏 。 那么那些幸存者是如何躲避过灾难, 获得重生的呢?
2005年7月, 我国一位地质学家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安乐山进行地质资源调查时, 不经意间在一座亭子旁边的石壁上发现了直径仅几毫米的贝壳化石 。 后经不断研究, 地质学家在这块石壁上发现了三叶虫、海百合等多种化石, 而且它们存活的年代属于4.4亿年前的奥陶纪与志留纪时期之间 。 这些小小的生物展现了奥陶纪末期到志留纪早期生物演化的连接 。 专家分析, 在奥陶纪末期、志留纪早期, 杭州还处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属于海洋深水区, 而原始动物只能在浅水中生存 。 但是,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在面临环境异常变化时, 只有那些主动对自身进行改造的生物才能逐渐适应环境的变化 。 它们缩小了体型以适应深海环境, 借助浅水区向深水区过渡的特殊地理环境, 逐渐迁移到深水处, 躲过了那场大灾难, 从而使杭州地区成为奥陶纪末期生物大灭绝时一些幸存生物的“避难所” 。 所以, 有人这样猜测:杭州地区是否曾经为地球生命留下了绝少的种子?或者退一步说, 至少杭州这个深水区曾经是志留纪生物复苏的源泉之一 。
推荐阅读
-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危言耸听还是日益临近?
- 【年度盘点】2014年:最受欢迎的10篇“知道日报”
- 【年度盘点】2014年知道日报十大年度“新知”
- 亲吻10秒,传播8000万细菌?
- 我们能推想出外星生物长什么样吗?
- 饥饿也能遗传?
- 个性化医疗的“个性”是什么?
- 生态旅游危及海洋生物?
- 生物质燃料,全球1/3人口的致命晚餐?
- 冻不死的多肉有哪些?盘点冻不死的多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