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电影,其实一直在纠结中国武术到底能不能打的问题——更极端地说,是拳法能否打过枪法的问题 。 徐克的电影里喊过“咱们的功夫再好,也敌不过洋枪”,也喊过“你有科学,我有神功”,武功以暧昧不明的方式,成了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中的一股暗流,甚至改变了世界电影的走向 。
1
功夫片和武侠片的区别在哪里?
曾经有过这么一种回答:功夫片是拳脚多,刀剑少;武侠片则是刀剑多,拳脚少 。
这种说法,初看有点强词夺理,其实有自己的道理 。 拳术是中国武术的核心,而刀剑更多地以工具的面目出现,它是人身体的延伸 。 而武侠小说和电影为了创造一个异彩纷呈的武林,拔高了刀剑的位置 。 刀剑可以丰富故事,可以作为人物的标签,因此武侠天生与刀剑亲近 。 但电影里的侠客多用刀剑,少用拳脚,难以展现真功夫,这是一种投机取巧 。
1905年,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面世,这是一部被搬到银幕上的京剧武戏,舞刀弄枪无不按照戏曲形式忠实上映 。 此后,电影中的武打场面来源固定为两种:一是戏曲舞台,二是剑仙小说 。 演员们穿着舞台上的戏服在银幕中用掌心祭出飞剑或者雷电对打,程式化而荒诞 。
直到五十年代,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系列,终于开创了另一分支 。 《黄飞鸿》的班底大都是现实中的武师,展现在银幕上的拳术也颇原汁原味,摆脱了戏曲舞台的套路,摒弃了神怪小说的玄学,开始真正强调南拳的实战性 。
文章插图
换句话说,人们终于开始试图表现一种在现实中能打的拳 。 黄飞鸿风行数年,只有以张彻、胡金铨为代表的武侠片可堪竞争 。
2
武侠电影更注重艺术,主角不同于黄飞鸿的老成持重、谆谆教诲,而多是意气风发的少年,以迎合观众的好胜心 。 受武侠小说而非现实武术的影响,从张彻的《独臂刀》、胡金铨的《龙门客栈》,武功路数几乎全部出自小说家、编剧的架空,打斗虽然酣畅淋漓,但由于脱离了传统武术的土壤,使人们总能意识到这些是“虚构的” 。
此时,在太平洋的彼岸,李小龙的功夫电影名声大噪 。 虽然扮相不再是古装,但李小龙的电影中,拳法器械或是出自中外武术,或是体现他自己的拳术与哲学 。 但他的英年早逝,使电影对李氏武学的阐述一开头便煞了尾 。
李去世后,市面上出现了他的众多模仿者,然而只能是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他的武学,个人面貌太强 。 他拍摄电影时的力求真实,使故事片变成了教学片,这是电影功夫影响现实武术的一例 。
3
也许是受到李小龙“真功夫电影”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原教旨的复兴 。
刘家良的父亲刘湛是黄飞鸿的徒孙,以刘家良为首的“刘家班”,拍摄了《少林三十六房》《方世玉与洪熙官》等影片,走的正是正宗武术的路线 。 他从不吝惜把镜头放在拳脚的招式拆解上,所拍摄的故事也大都取材于武林典故 。
文章插图
《武馆》曾当选1981年“十大卖座华语电影” 。 它的风格仍是南派拳脚打斗,虽经过设计,但仍然真实可信,其中也描述了一些江湖规矩、武林礼节,显得很考究 。 片尾的“九曲巷对决”,狭窄的巷子内,刘家辉与王龙威各自使出数种看家功夫打斗,并由打斗者亲自讲述出这些拳术的由来、优劣,甚至细化到丈量巷子宽窄而选择桩与步的长度 。 这是南拳在银幕上最讲究的一次留影 。
推荐阅读
- 怎样判断自己是左脑人还是右脑人?
- 怎样使富贵竹常年浓绿
- 人与机器该怎样交流?
- 日常的早餐怎样吃的更好
- 海峡两岸功夫茶道,立顿官网
- 怎样把肾养护好
- 怎样穿高跟鞋更舒服不伤害脚踝
- 怎样训练一只能比赛的犬?
- 怎样对犬进行排泄训练?
- 如何训练犬的顺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