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 株洲的苏女士遇上了一件烦心事 。 7月底的时候 , 她和男朋友“煲电话粥”时 , 突然觉得手机发热 , 等拿开后觉得脸部刺痛 , 而且形成的红斑在一个月之后还没消除 。 医生诊断为“电辐烫伤” 。
文章插图
那么 , 为什么打个电话就会在脸上形成长久不消的红印?“电辐烫伤”又是怎么回事呢?
罪魁祸首不是“手机辐射”
在网上搜索可以得知 , “电辐烫伤”这个名词是在这次事件被报道之后才开始大量出现的 , 之前并没有相关报道 。 这个新名词的出现让很多人对手机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 , 甚至认为是手机辐射导致的烫伤 , 这实际是一种误解 。
放射性物质所产生的核辐射以及高能射线 , 如X射线、中子流等 , 的确能在皮肤上形成烫伤样症状 , 但这实际上是高能粒子和极高频电磁波能够将原子电离 , 能够直接杀伤组织细胞所致 , 因此这类辐射也被称为电离辐射 。 通常在生活中难以接触这些放射源 , 手机内更不会有这类装置 。 此外对于手机来说 , 其辐射只是处于微波波段的电磁波 , 是非电离辐射 , 而且手机工作功率较低 , 在250毫瓦以下(作为对比 , 人脑自身功率约为20瓦 , 约为前者的80倍) , 如此低的功率也不会产生任何热效应来导致烫伤 。 因此大众不必为“手机辐射”而感到恐慌 。
低温烫伤才是主谋
从苏女士的描述来看 , 她是在感觉“手机发烫”之后才产生烫伤症状的 。 因此 , 最有可能造成苏女士这一症状的 , 是低温烫伤 。
通常在人们认识中 , 烫伤都是高温物体造成的 。 但实际上 , 烫伤的形成和组织接受到的热量直接相关 , 温度高低只是造成烫伤的一个因素 , 而另一个因素则是和热源接触的时间 。 在相对低温下 , 接触较长时间 , 也会导致组织吸收过多热量而导致损伤 。
对于人体组织来说 , 在表皮接触热源后 , 热量会通过表皮向真皮层及更深处传递 , 造成温度升高 。 由于人体组织的热容以及皮下血液的散热作用 , 最终会形成热量的吸收——散发平衡 。 因此造成烫伤与否存在一个温度阈值及时间阈值 。 通常认为低于42℃的热源接触皮肤不会造成低温烫伤 , 而当温度高于44℃时 , 即有可能形成低温烫伤 。 低温烫伤的严重程度随着热源温度的提高及接触时间的增长而严重 。 例如44℃热源接触6小时可导致表皮基底层细胞不可逆变化 , 而49℃热源接触皮肤3分钟即可造成表皮损害 , 超过9分钟表皮即有坏死可能 。 动物实验也表明 , 45℃以上温度即可造成低温烫伤 。
对于苏女士这一案例来说 , 长时间“煲电话粥”以及由此造成的手机温度升高 , 这二者共同构成了低温烫伤的必要条件 。 据手机评测机构显示 , 手机在连续工作1小时左右温度普遍可达到40℃以上 , 一些机型的温度更可高达近50℃ , 已经超过了低温烫伤的安全阈值 。 因此煲电话粥造成手机温度上升 , 和长时间接触面部 , 是造成苏女士烫伤的重要因素 。
老人、幼儿尤其注意防范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由于和热源接触时间长 , 因此通常会造成深层组织损伤 , 烫伤级别可达深II度~III度 。 而因为表面通常仅有红肿或水泡 , 形成“口小肚大”的组织受损区 , 不仔细检查有可能仅判断为浅度烧伤 , 从而贻误治疗 。 对于苏女士来说 , 由于及时隔绝热源 , 造成的仅仅是红斑 , 但是对于老人和幼儿来说 , 可能低温烫伤造成的损伤就不仅红斑这一点了 。
老人造成的低温烫伤多由于冬季使用热水袋、热水壶取暖或热水泡脚时发生 。 由于老人通常有热水泡脚的习惯 , 而老年人肢体末端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较差 , 在水温已超过安全温度的情况下仍感觉不到 , 同时深入组织内部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 , 从而形成低温烫伤 。 老年人 ,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应对低温烫伤足够警惕 , 因为一旦形成烫伤很难恢复 , 严重的可造成组织感染乃至截肢 。
推荐阅读
- 这几个地方没做好 脸再美也没用
- 人脸的进化,是为了挨揍?
- 为什么你戴围巾“显土气”?深扒脸型与围巾之间的诀窍,很值得学
- 买不到生椰拿铁 那就“妆”在脸上
- 用冷水洗脸能紧缩毛孔吗?
- 怎么查看脸书Facebook账号注册时间,在哪里看
- 长时间用电脑后需要洗脸防辐射?
- 看到月亮上的脸是怎么回事?
- 为什么缺乏睡眠会让人脸色难看?
- 大脸男人:好人?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