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茶性与茶德”

【也谈“茶性与茶德”】所谓“茶德” , 简言之 , 是指饮茶人的道德要求 。 进一步而言 , 是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味的哲学思想范畴 ,  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 。 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 , 味至寒 , 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 ”将茶德归之于饮茶人的应具有俭朴之美德 , 不单纯将饮茶看成仅仅是为满足生理需要的饮品 。 唐末刘贞德在《茶十德》一文中扩展了“茶德”的内:“以茶利礼仁” , “以茶表敬意” , “以茶可雅心” , “以茶可行道” , 提升了饮茶的精神要求 。 包括了人的品德修养 , 并扩大到和敬待人 的人际关系上去 。 中国首创的“茶德”观念在唐宋时代传入日本和朝鲜后 , 产生巨大影响并得到发展 。 日本高僧千利休提出的茶道基本 精神“和、敬、清、寂” , 本质上就是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 , 在品茗的清寂中拂除内心和尘埃和彼此间的介蒂 , 达到和敬的道德 要求 。 朝鲜茶礼倡导的“清、敬、和、乐” , 强调“中正”精神 , 也是主张纯化人的品德的中国茶德思想的延伸 。 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晚芳提出的“廉、美、和、敬” , 程启坤和姚国坤先生提出的“理、敬、清、融” , 台湾学者范增平先生提出的“和、俭、静、洁” , 林荆南先生提出的“美、健、性、伦” , 等等 , 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因茶文化的发展与普及 , 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饮茶人的应用的道德要求 , 强调通过饮茶的艺术实践过程 , 引导饮茶人完善个人的品德修养 , 实现人类共同追求和谐、健康、纯洁与安乐的崇高境界 。 弘扬中国茶德 中国茶德 , 含义广泛而深刻 , 内容丰富 , 总结了我国几千年的饮茶历史 , 各民族的饮茶习俗和文化传统 , 包括各阶层人们对饮茶目的的理解 。 概括起来 , 中国茶德大致可以用“理、敬、清、融”四个字来表达 。 “理”者 , 品茶理论 , 理智和气之意 。 两人对饮 , 以茶引言 , 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 , 以茶待客 , 以礼相处 , 理智和气 , 造成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 , 面对一杯茶 , 以理服人 , 明理消气 , 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 , 以茶理思 , 益智醒脑 , 思路敏捷 。 “敬”者 , 客来敬茶 , 以茶示礼之意 。 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 , 还是今日的来客敬茶 , 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 。 久逢知己 , 敬茶洗 尘 , 品茶叙旧 , 增进情谊;客人来访 , 初次见面 , 敬茶以示礼貌 , 以茶为媒介 , 边喝茶边交谈 , 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 , 以茶传情 , 互爱同乐 , 既文明又敬重 , 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 , 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 , 以精美的包装茶作礼品 , 是现代生活的高尚表现 。 “清”者 , 廉洁清白 , 清心健身之意 。 清茶一杯 , 以茶代酒 , 是古代清官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 。 1982年 , 首都春节团拜会上 , 每人面前清茶一杯 , 显示既高尚又文明 , “座上清茶依旧 , 国家景象常新” , 表明了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 今天 , 强调廉政建设 , 提倡廉洁奉公 , “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发扬 。 “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之意 , 提倡饮茶保健是有科学根据的 , 已故的朱德委员长曾有诗云:“庐山云雾茶 , 味浓性泼辣 , 若得长年饮 , 延年益寿法 。 ”体会之深 , 令人敬佩 。 “融”者 , 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 。 举行茶话会 , 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 , 手捧香茶 , 有说有笑 , 真是其乐融融;朋友相会 , 亲人见面 , 清茶一杯 , 交流情感 , 气氛融洽 , 有水乳交融之感;团体商谈 , 协商议事 , 在融洽的气氛中 , 往往更能促进互谅互让 , 有益于联合与协作 , 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 。 由此可见 , 茶在联谊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 在中国 , 饮用最广、消费最大、最受人们欢迎的饮料是茶 , 能用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祭祖、育德 , 直至陶冶情操 , 美化生活 , 以一物牵动众人之心的也是茶 。 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层次 , 各个阶层 , 众多场合 , 是因为茶的功用、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华民族的平凡实在、和诚相处、重情好客、勤俭育德、尊老爱幼的民族精神 。 所以继承与发扬茶文化的优良传统 , 弘扬中国茶德 , 对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