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茶开始就有了茶具 , 从一只粗糙古朴的陶碗到一只造型别致的茶壶 , 历经几千年的变迁 , 这一只只茶具的造型、用料、色彩和铭文 , 都是历史发展的反映 。 历代茶具名师艺人创造了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茶具艺术品 , 留传下来的传世之作 , 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古董 , 当它一一地展现在你面前的时候 , 你会感到惊讶和感叹 。 无论是宫廷的金银茶具 , 还是古朴典雅的紫砂茶壶 , 无论是历史上官窑的瓷器茶杯、茶碗 , 还是民间艺人创造的漆器或竹编茶具 , 都会使你叫绝 。
【茶具发展史】茶具发展史
茶具如同其他饮具、食具一样 , 它的发生和发展 , 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 从共用到专一 , 从粗糙到精致的历程 。 随着"茶之为饮" , 茶具也就应运而生 , 并随着饮茶的发展 , 茶类品种的增多 , 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 , 而不断发生变化 , 制作技术也不断完善 。
1、隋及隋以前的茶具
一般认为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 , 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 , 这种器具是陶制的缶 , 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 。 韩非在《韩非子》中就说到尧时饮食器具为土缶 。 如果当时饮茶 , 自然只能土缶作为器具 。 史实表明 , 我国的陶器生产已有七八千年历史 。 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 , 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 。 但按现有史料而论 , 一般认为我国最早谈及饮茶使用器具的是西汉(公元前2068年)王褒的《僮约》其中谈到"烹荼尽具 , 已而盖藏" 。 这里的"荼"指的是"茶"、"尽"作"净"解 。 《僮约》原本是一份契约 , 所以在文内写有要家僮烹茶之前 , 洗净器具的条款 。 这便是在中国茶具发展史上 , 最早谈及饮茶用器具的史料 。
但是 , 明确表明有茶具意义的最早文字记载 , 则是西晋(公元265-316年)左思(约公元250-约305年)的《娇女诗》 , 其内有"心为茶?剧 , 吹嘘对鼎 。 "这"鼎"当属茶具 。 唐?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公元317-323年)时 , "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 , 往市鬻之 。 市人竞买 , 自旦至夕 , 其器不减 。 "接着 , 《茶经》又引述了西晋八王之乱时 , 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90-306年蒙难 , 从河南许昌回洛阳 , 侍从"持瓦盂承茶"敬奉之事 。 所有这些 , 都说明我国在隋唐以前 , 汉代以后 , 尽管已有出土的专用茶具出现 , 但食具和包括茶具、酒具在内的饮具之间 , 区分也并不十分严格 ,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 两者是共用的 。
2、唐(含五代)茶具
由于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 , 更加讲究饮茶情趣 , 因此 , 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 , 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 , 具有实用性 , 而且 , 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 , 本身又富含欣赏价值 , 且有很高的艺术性 。 所以 , 我国的茶具 , 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 。 中唐时 , 不但茶具门类齐全 , 而且讲究茶具质地 , 注意因茶择具 , 这在唐?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有详尽记述 。 本世纪80年代后期 ,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唐代宫廷茶具 , 与陆羽记述的民间茶具相映生辉 , 又使国人对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 。 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 , 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 。 有关唐代宫廷茶具 , 下面已分件专述 。 这里 , 将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开列的28种茶具 , 按器具名称、规格、造型和用途 , 分别简述如下 。
风炉??形如古鼎 , 有三足两耳 。 "厚三分 , 缘阔九分 , 令六分虚中" , 炉内有床放置炭火 。 炉身下腹有三孔窗孔 , 用于通风 。 上有三个支架(格) , 用来承接煎茶的 。 炉底有一个洞口 , 用以通风出灰 , 其下有一只铁制的灰承 , 用于承接炭灰 。 风炉的炉腹三个窗孔之上 , 分别铸有"伊公"、"羹陆"和"氏茶"字样 , 连起来读成"伊公羹 , 陆氏茶" 。 "伊公"指的是商朝初期贤相伊尹 , "陆氏"当指陆羽本人 。 《辞海》引《韩诗外传》曰:"伊尹……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 。 "这是用鼎作为烹饪器具的最早记录 , 而陆羽是历史上用鼎煮茶的首创者 , 所以 , 长期以来 , 有"伊尹用鼎煮羹 , 陆羽用鼎煮茶"之说 , 一羹一茶 , 两人都是首创者 。 由此可见 , 陆羽首创铁铸风炉 , 在中国茶具史上 , 也可算是一大创造 。
推荐阅读
- 组图 [艺术与历史] 古茶具 品茗千年雅韵
- 功夫茶具特点
- 怎样选择茶具
- 儿童礼仪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_儿童的社会教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
- 现代组合茶具 方便享受一杯茶的惬意
- 越中茶具的发展历史
- 中国古代茶具发展史初探
- 云南白茶到底是不是白茶?
- 宋代金银茶具一瞥
- 紫砂茶具的收藏与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