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冶城访古迹”到“归入武陵源”是诗歌的最后一部分 。诗人的目光从历史上回到了现实中 。谢安墩地势高耸,鲜有人声喧哗,这样略显荒凉的场景引发了诗人更多的思考 。王羲之当年正是在这里劝谢安以国家危亡为己任,这才有了之后谢安的应时而出、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雄之举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王羲之和谢安可谓志同道合,就像梧桐与嘉树一样,而他们的故事也如同蕙草留下的芳根一样,成为了代代相传的千秋佳话 。想到这段历史,诗人很自然地就会联系到自己 。他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自己的才能,他相信只要有机会,自己也可以像谢安一样,建立不朽的功绩 。然而身边并没有像王羲之之于谢安这样的知己,自己空有才华而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苦闷无处排遣 。在谢安墩上远望,白鹭在春天的小洲上空飞过,青龙山迎接着初生的太阳 。诗人看见的自然景物都蕴含着生机和希望,而身边的谢安墩由于年代久远,楼台倒塌,到处长满繁茂的庄稼 。这使他再次感叹功名富贵的不可长存,于是又有感而发: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建功立业,实现心中抱负,一定会辞去官职,到归隐之地享受田园牧歌的生活 。
李白的诗歌字里行间常常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他渴望建功立业,渴望被赏识被重用,从而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为国效劳 。谢安一战而平天下的壮举正是他最大的理想 。因而登上谢安墩,诗人才会有这样多的感慨 。虽然现实中有诸多不如意,他依然期待着有机会建立不朽的功业,这也是李白和一些归隐诗人不同的地方 。很多怀才不遇的诗人在残酷的现实中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小隐于林,独善其身 。而李白尽管有归人武陵源的念头,也依然希望是在“功成”之后再将其实现 。这成了他坚持一生的信念,也成为其大部分诗篇的终极主题 。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
推荐阅读
- 摩登大楼小说结局 小说讲述了什么故事
- 甲辰六月十六日登天童山访寄禅长老不遇留赠二首原文、作者
- 如何查询学历?
- 晚登县陴原文、作者
- 王者荣耀账号注销后还能登录吗?
- qq怎么删除联系人 如何删除QQ联系人
- 光与夜之恋怎么换绑 光与夜之恋登录语音怎么换
- 登鹳雀楼道理是什么 登鹳雀楼告诉什么道理
- qq同步助手电脑版怎么登录
- 手机版淘宝论坛怎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