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眼手并用" 三招鉴别清末民初紫砂老壶

必须"眼手并用" 三招鉴别清末民初紫砂老壶 

 

必须"眼手并用" 三招鉴别清末民初紫砂老壶

文章插图

【必须"眼手并用" 三招鉴别清末民初紫砂老壶】广州市民梁先生从古玩市场上淘得一只焐黑莲子壶 , 卖方告之是一只早年名家制作紫砂老壶 , 由于不知真假 , 特请专家为其“鉴宝” 。 采访人员所见 , 该焐黑莲子壶形态简洁、舒展 , 壶盖上镶入六颗能活动的莲子 , 壶把为藕节状设计 。 其壶盖内有一枚印章 , 刻“熙臣”二字 , 而壶把下方同样有该枚“熙臣”印章 。
该壶经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紫砂专业委员会主任周小平鉴定 , 为清末民初工艺名家王熙臣制作的焐黑莲子壶 。 周小平评价:“从器型及工艺等方面看 , 该壶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 遗憾的是 , 该壶把手上有两节断残 , 虽然已经修补 , 但收藏价值被打折扣 。 ”
周小平介绍 , 鉴别新老紫砂壶必须“眼手并用” 。
首先观其外形与纹饰 。 据介绍 , 早期制壶 , 壶面以人手用竹刀刻画纹理进行装饰:“手工刻画不可能很对称 , 自然且具神韵 , 而现代机械制作则过份完美 。 ”
第二招看“接痕” 。 由于新壶衔接泥片时采用45度斜角镶接工艺 , 所以“接痕”并不明显 , 不易被察觉 。 而早期制壶衔接泥片时则比较随意 , 所以常留下“接痕” , 仔细观察或以手摸都能发现 。 同时 , 考究清末民初的制壶习惯 , 其泥片接口多位于壶的后部 , 与该壶所呈现的制作工艺习惯一致 。 周小平补充:“因每个工艺师的习惯不同 , 泥片接口在壶后部为大多数情况 , 但并非绝对 。 ”
第三招为“手摸脂泥痕迹” 。 周小平称:“早期制壶 , 通常在壶的上部打两块泥面 , 作为壶盖的承接面 。 用手摸壶沿会摸到脂泥的痕迹 。 ”周小平解释 , “脂泥”即“泥浆” , 用作泥片与泥片之间的粘贴 。 此外 , 鉴别新老紫砂壶还应从烧结情况、泥料色质、使用痕迹等多方面入手 , 进行综合品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