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艺大师将人体艺术融入壶中引争议

论及现当代的壶艺大师 , 谁也不能绕过顾景舟(1915—1996) 。 在群英荟萃的紫砂界 , 顾景舟是第一个获得国家部委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杰出壶艺家 。
顾景舟 , 号瘦萍、壶叟、曼晞 , 出生于宜兴郊外的上袁村 。 那是一个陶艺之乡 。 他自幼便跟随老祖母学习制壶技艺 , 练就了一手扎实的基本功 。 民国28年 , 25岁的顾景舟 , 突然失踪了 , 没人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 。 因为去向不明 , 家里人也不说实话 , 因此说什么的人都有 。 有人说 , 他因为家境贫寒 , 给一个外乡人当倒插门女婿去了 。 有人说 , 他与家人怄气 , 落草为寇 , 当兵吃粮去了 。 也有人说 , 他得罪了一方财神 , 遭人陷害 , 被人绑架了 。 对于那段神秘的经历 , 顾老先生终身讳莫如深 。 解放之后 , 面对采访人员的无数次追问 , 他要么避而不谈 , 要么环顾左右而言他 。
顾老已经去世多年 , 我想 , 他的那段神秘的经历 , 也该解密了 。 其实 , 顾景舟当年没有被人绑架 , 也没有落草为寇 , 而是被一个神秘的商人带到了一个神秘的地界 , 住进了一座神秘的院落 。 在经过了一番神秘的洽谈之后 , 顾景舟就在那座神秘的院落里 , 与世隔绝地生活了3年 。 那个地方 , 不在荒郊野外 , 也不在密林深处 , 恰恰是在灯红酒绿的大上海 。 这可真是大隐隐于市啊!在隐名埋姓的3年中 , 有专人伺候顾景舟的吃喝拉撒 。 顾景舟每天只干一件事 , 那便是 , 秘密仿制古代名壶 。 其仿制的蓝本均由古董商提供 。
从艺术传承的角度来看 , 这样一个经历 , 对于壶艺家的成长 ,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因为 , 模仿是创新的前奏 。 旷日持久的模仿 , 对于揣摩古人的用心 , 汲取前人的智慧 , 无疑是必要的 , 更不用说模仿的对象尽是些国宝级的名陶名壶了 。
至于古董商将如何处置那些仿制品 , 严格说来 , 与仿制者是没关系的 。 再说了 ,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岁月 , 在那个纸醉金迷的都市 , 一个来自乡间的年轻的做壶人 , 也没有办法左右古董商的种种图谋 。
综观顾景舟先生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 我们发现 , 他一辈子主攻“光货” , 终身追求返璞归真 , 并力图在最简洁、最传统的造型中 , 寻求突破 , 寻找新意 。
顾景舟做过一把壶 , 取名为“上新桥” 。 那把紫砂壶的造型 , 传统、古典 , 按说没有太多的新意 。 但是 , 由于他在壶体的顶端 , 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座石板桥 , 把整把壶都带活了 。 有了那座石板桥 , 壶体上所有的线条 , 都成了水面上的波纹 , 所有的同心圆 , 都成了涟漪的一个部分 , 使得那把紫砂壶充满了江南水乡的情韵 , 真是匠心独具、巧夺天工 。
对于顾景舟在紫砂发展史中的地位与成就 , 有人做过这样的评价:“千载一时久绝迹 , 二陈妙造也难求 。 如今阳羡名壶手 , 海内争传顾景舟 。 ”诗中的“一时”指时大彬 , 说时大彬的作品绝迹已久了 。 诗中的“二陈”指陈鸣远和陈曼生 , 他们的作品也已经很难求得了 。 如今阳羡名壶手 , 当然属于海内争相传颂的顾景舟了 。 平心而论 , 这个评价是准确的、公正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