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代的改变曾一度中断了日本学者僧人的来访, 而这期间, 从中国唐朝带去的种种文化都依存着日本人独自的理解得到了发展, 成为地地道道的日本文化 。
16世纪中叶, 连年战乱中统一了日本的幕府将军, 为显其权势掩其粗俗, 时而将茶道与吃喝宴饮连在一起, 时而将茶道与财富连在一起, 尽管幕府将军们的参与使茶道大为发展和普及, 但形而上学来的茶道, 丧失了清净风雅的本来面目 。 千利休大师出家学道, 终成茶道名士, 幕府将军爱其才、慕其名, 千利休随将军左右, 指点茶道, 身价极高 。 而当千利休晚年终于悟透茶道不过为世外淡泊之好而创造并坚持取之自然、展示自然的古朴风格时, 终于不能为集权的将军所接受, 不得不接受了将军的赏赐--剖腹自尽 。
千利休开创的草庵茶风格, 讲究以佛法修行得道, 屋以不漏雨, 食以不饿肚为足, 此为佛之教诲, 茶道之本意 。 千利休的茶风受到世人的推崇, 将军后亦追悔莫及难忘与千利休共同度过的恬静幽雅的时光, 终于招回千利休逃亡中的儿子, 赐还千利休行茶道所用的一应物品及宅邸 。 由此, 日本茶道成为家族艺术, 由家族掌门人世袭 。 千利休的后人们自此隐逸不仕 。
千利休被日本人称为茶圣, 千家茶道流传至今发展为3大流派:里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 。 3家各有风骚, 且和睦相处, 均不离千利休风格 。 其他小流派尚有20来支, 均为早期的千家弟子们开创 。
今天日本的茶道, 作为艺术, 已与书画、园林、建筑、饮食艺术融为一体, 千利休力主茶道之精华不在其形式而在其内涵, 就其宏观意义而言, 几乎回到了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原点 。 但由于日本茶道作为艺术是以修行方式代代相传的, 所以统一规范的形式和严格的格式成为必须, 这点, 在中国的茶道中极为少见 。
在日本茶道中, 茶室中书画的风格及摆放, 茶室的建筑及庭院的布局, 一应茶具的选用和摆放, 饮食的烹制, 甚至每次茶事进行的时间, 每项内容的时间, 每个动作的幅度, 来客交谈的台词, 每块榻榻米走几步, 一碗茶喝几口, 甚至客人洗手时先洗哪只手…都是规定动作 。 留给茶师们的发挥余地只有选茗、蓄水、备具、烹煎、品饮 。 用写意形容相当格式化的日本茶道艺术显然已不再妥当, 日本茶道是一种需花时间的严格修炼, 并不容修炼人随心所欲, 任性写意, 作风歌笑孔丘的狂人之态 。
日本茶人的聚集也极有组织、极有规范 。 掌门人称家员, 学茶得道的人可被授予茶名, 且茶名均以宗字打头的二字名称, 如同佛教中的法号, 严格到有几粉象中国的武林世界, 不象中国的茶道挥洒自如, 无拘无束 。
可以说茶道所要求的规范正是日本人至今的行为规范 。
日本饮食的清淡, 人们对色彩素雅的喜爱, 建筑风格、室内装修和布局的简单, 日常礼仪的规范, 无不受到千利休茶风的影响, 甚至潜移默化至日本人的性格特征, 千利休不仅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 更始日本文化艺术史上开创一代世风的大师 。
千利休时代的茶道, 是男人的风雅, 而近代,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更多的人, 特别是有钱、有闲、有文化的妇女们希望具备茶道的修养, 使自己的气质更加典雅高贵 。 于是茶道几乎成了妇女的天地, 而她们的轻柔、秀美及多彩的和服使茶道少了些高深, 少了些士大夫式的难言之隐, 而成为一种有传统、高层次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