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日常饮品 。 古人所说的“茶事”, 包括日本人的“茶道”才称得上是文化 。
古有神龙氏遍尝百草以治病养生, 有汉代《神龙本草纲目》记载:神龙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 。 这恐怕是茶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最早记载吧!正如《陆羽茶经》所说的:“茶事之始于可上溯到神龙” 。 唐安史之乱后, 中国封建社会由鼎盛走向衰弱, 尽管大唐中兴的理想给忧国忧民的知识阶层---士大夫们以热切的期盼, 终敌不过皇权的日益专制、社会的日益危机, 士大夫们对专制制度日渐离心, 他们由失望而隐逸 。 云雾蒸腾的山峰、甘泉清流的山谷, 其间不乏同样循世的寺庙僧众及伴着他们的晨钟暮鼓, 这是他们向往的一派清凉世界, 而这也恰是傲然不群的茶树所需要的生长环境 。 于是寻来春泉, 享尽春茗, 闭关对书, 不杂非类, 名僧高士, 谈宴永日 。 陆羽终生隐逸不仕, 将毕生精力和才华倾注壶中天地, 著述万世流传的茶经, 将士大夫们因坏才不遇转而追求的隐逸生活与饮茶、品茶的内在关系展现于世--这才形成了茶文化 。
道, 是一种哲学, 讲究世上万物皆有其道, 天人合一, 而人又逍遥无碍, 人格独立, 士大夫们在隐逸出世之中, 品味人生世事, 自得其道 。 说白了道是一种精神, 而茶是这种精神的载体 。 唐代释皎然在其《饮茶歌绡崔石使君》中云;一饮涤昏寐, 情来朗爽满天地 。 在饮清我神, 忽如飞雨洒清尘 。 三饮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 。 此物清高世莫知, 世人饮酒多自欺 。 ……熟知茶道全尔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 。 这便是茶道了, 于诗书、琴棋、园林、书法并列为士大夫文化艺术之一 。
宋代中国封建集权制度大为强化, 士大夫们制国无望, 更将志趣寓之于茶, 士大夫们的精神修养和生活志趣逐渐失去汉唐文化的恢宏, 茶道也随之形成至精至美而又十分狭小的艺术空间 。 宋人说:道辅无所发其辩, 而寓之与茶, 为世外淡泊之好, 以此高韵辅精理者 。 寓意愈深, 作为艺术便也愈加写意, 愈加具有写明的人格意义 。 茶文化, 也可以直接说茶道至两宋而造极, 且从选茗、蓄水、备具、烹煎、品饮直至环境礼仪等一整套艺术直至明清相传不衰 。 只是举茶事也好, 行茶道也好中国历代世大夫们并未在格式上作过严格规范, 中国茶道始终是一门写意的艺术 。
作为一种神奇的饮料, 茶很早就走出了国门首先随丝稠古道上的驼队西出苍凉的阳关、穿国莫测的塔克拉玛干、翻越终年积雪的怕米尔 。 中亚各民族至今以奶茶滋润生命, 在烧沸的牛奶中家如砖茶的饮用法, 无疑是唐朝饼茶煮饮的习惯与中亚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奶制品的合理融合;中国人和日本人生活中的叶茶泡饮是明朝的遗风 , 而日本茶道中的末茶冲饮则有着鲜明的中国宋代饮茶风格的影子 。
中国唐代, 国运兴旺、万国来朝, 其中不乏乘木船斗恶浪九死一生而来的日本留学僧, 他们数十年留居中国, 习惯了唐朝丰裕的文化和生活, 回国后难耐日本饮食, 特别是斋饮的粗糙 。 而远道带回的茶在中国即是文人雅士的风流之物, 也是出家山林的僧人们的清净之物 。 于是, 以其来自中国士大夫圈子的高雅脱俗, 成为寺院斋饭的点睛精品和敬献权贵的珍品 。
日本留学生还带回茶种, 栽种于寺庙周围, 公元700多年, 日本有了茶园 。 可以说日本茶文化起源于僧侣及社会上层对唐风文化的崇拜和无条件的吸附, 初始是贵族们趋附的风流雅事 。 日本茶道兴起之初的寺院茶、书院茶, 都还没有脱离仿效唐风的影子, 单中国士大夫们一言难尽的心志却很难在日本说的清楚、找倒知音, 日本毕竟不是中国, 谴唐史们毕竟不可能进入中国只是分子们深层的精神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