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胜良:养壶如同做人


周胜良:养壶如同做人

文章插图
 
周胜良:养壶如同做人

文章插图

文/吴月芳
品一杯好茶 , 用一盏上好的紫砂茶碗 。 这样 , 方没有辱没这好茶 , 也润泽了紫砂 。 出生于江苏宜兴紫砂之乡、旅居泉州11年的泉州宜陶轩主人周胜良在圈内几乎没有人不晓得 。 李、王、周、顾等家族在宜兴都是排名前列的紫砂世家 , 周胜良正是出自于那里的周氏家族 , 因此玩起紫砂来也是颇有心得 。
每天 , 他都要一遍又一遍地摩挲他那一把把心爱的茶壶 , 趁着烧水的空儿 , 习惯性地拿起羊毛刷在壶面上刷洗 , 天长日久之后壶的表面亚光泛起 , 看起来越加油亮光滑 。
闽南茶叶宜养好壶
踏访了全国二三十处主要的茶叶产地 , 尝遍了各种名茶之味 , 周胜良最终还是认为泉州的安溪铁观音最适宜养紫砂壶 。 养后壶面着色透彻 , 而且抚摸上去光滑圆润 , 且油脂干净 。 选择在泉州发扬紫砂文化 , 其实还有一个主要原因 , 就是泉州四季如春 , 即使在冬天也不像北方那样寒风凛冽 。 温润的气候适合很多种器物的收藏 , 紫砂养在这里 , 不用担心冬天会被冻裂 。
周胜良来了 , 痴迷于养壶的泉州人就越来越多了 。 “一方面是泉州人的接受能力强 , 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的经济水平有关系 。 ”周胜良觉得 , 紫砂艺术虽然在泉州起步晚 , 可潜力很大 , 发展的脚步也迈得比别的地方快 。 现在 , 他还是每个月至少往返两次宜兴老家和泉州之间 , 为泉州爱壶的人淘一些宜兴那里的好壶和小摆件 。 当然 , 回去的时候他也没忘记带上些泉州的铁观音给亲戚朋友 。
把紫砂壶当孩子养
“做壶先做人 , 壶品如人品 。 ”如果你有机会去江苏宜兴 , 在周胜良的家 , 你会看到客厅上这幅题字 。 这幅字的作者 , 正是引他入门紫砂艺术的朋友———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高骏———所赠 。 搬了4次家 , 每一次周胜良都会将这幅字悬挂在家中的客厅 , 用于自省 。
心烦意躁的人无法养壶 , 因为无法进入境界 , 用平和的心态去慢慢浇灌那把壶;而只有心态平和的人 , 才能品味出紫砂的温润和茶香的浓郁 。 “无法描述恋上紫砂的心情 , 觉得养壶就像养孩子 。 ”周胜良说 , 勤以茶养壶 , 但茶壶也需要“休息” 。 “休息”一段时间后 , 土胎能彻底自然干燥 , 再使用时才能更好地吸收 。 一股脑儿全扔进茶水里养 , 只能糟蹋了紫砂本身 。
把紫砂当成事业来做 , 不小心被看客失手打碎了 , 他也不恼怒 。 周胜良说 , 前两天有一个偶然路过的客人 , 进店把玩 。 看得出只是个好奇的过路人 , 谁知道一不留神就摔碎了一件“童子赐百福”的大茶壶 。 要知道 , 这件至少也是价值两三千元的紫砂壶呢 。 遇到这种情况 , 周胜良都会安慰自己 , 也安慰已经担心得不知如何是好的客人:“没办法 , 也许这把壶真不该属于我 , 只能将它打烂了!”不要客人赔 , 客人也松了口气 。 因为对一般人而言 , 一把不能用来吃喝的茶壶 , 花上数千元购买是很困难的事情 。 而周胜良会等客人走后 , 再将碎了的茶壶补好 , 留着那已不具备收藏价值的器物作观赏 。
文史工艺凝聚于壶
其实玩壶玩的不仅仅是修身养性 , 紫砂艺术相关的历史和文化在收藏者那里 , 也必然会日积月累起来 。 要了解紫砂 , 矿源、泥料 , 以及不同大师的工艺特点、茶壶器形其实都值得养壶人了解和探究 。 当然 , 和养壶一样 , 紫砂知识也需要时间沉淀 。 周胜良说起他早些时候刚玩壶时 , 因为好胜心切 , 曾经和人打过一个赌 。 那是一把紫砂壶上的印章中的字 。 “左边一个‘东’右边一个‘火’ , 知道是什么字吗?”他问一个来请他验壶的人 。 其实是清中期“炼”字的写法!典故是历史上有名的“火烧东宫”事件 , 而统治者为了避讳 , 才下令天下改用这种写法 。 要是没有仔细探究过紫砂的历史 , 也许就不会知道 。 周胜良说 , 为了这个输了的赌 , 他赔掉了两条烟 , 但也打下去了当时学习不精却又过于自信的傲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