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茗茶万万千 , 哪有瑶家熬茶香;端起茶杯筛满茶 , 喝上一口甜三天……”五一佳节 , 十多位来自长沙的游客在湖南邵阳洞口县罗溪瑶族乡宝瑶村“古道客栈” , 一边跟着瑶家阿妹体验亲手熬制熬茶的快乐 , 一边伴着瑶家阿妹嘹亮的茶歌 , 品尝这全国独有、历史悠久、香味浓郁的瑶家“熬茶” , 追思幽远的熬茶文化 。
“熬茶”文化源流长
钢水浇铸的“武阳缸子” , 乌黑发亮的托盘 , 两平米见方的灶堂 , 熊熊燃烧的柴火 , 精心熬制的瑶乡“咖啡”飘满农家小屋 , “熬茶”是瑶乡群众招待贵宾的最高礼节 。 据悉 , 罗溪“熬茶”已跻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采摘当地山上的野茶 , 以清明到谷雨为宜 。 炒三次 , 揉三次 , 揉劲力道是关键 。 经过发汗 , 文火熏干;不见太阳慢火熏 , 存放一年以上是上品 。 ”说起熬茶 , 宝瑶村原村主任陈双庚打开了话匣子 。 原本当过教师又干了多年村主任的陈双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当地独具特色的“熬茶文化” 。 “湘黔古道上接洪江、芷江 , 下通宝庆、衡阳、长沙 , 罗溪宝瑶是重要驿站 , 旧时贩卖货物的客商在这里歇脚 , 喝了‘熬茶’解乏补充体力 , 古老的习俗流传至今 。 ”
“我们的先祖曾在这里筚路蓝缕开荒种地 , 偶然被当地的箭龙蛇咬伤 , 晕倒在野生茶树下 , 是喝了野生茶叶上滴落的露水才解了蛇毒活过来的 。 ”做熬茶、喝熬茶是陈双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上五里煮熬茶 , 下五里讲瑶话 。 过去 , 湘黔古道上的过往商客都要在瑶乡客栈打尖或住店 , 以便歇脚解困 。 瑶乡群众利用高山云雾茶的优势 , 慢慢地摸索‘熬茶’经验 , 精制成味道可口 , 解困提神的‘熬茶’ 。 后来 , 喝‘熬茶’渐渐成为罗溪上五里(旧崇阳坪团、宗溪团、白椒宝瑶团)村民招待贵宾的第一礼节 。 ”陈双庚介绍 , 在宝瑶附近的几个古老村寨 , 一整套制做“熬茶”的工具一直是瑶乡姑娘们出嫁时最风光的嫁妆 。
“熬茶”一杯忆乡愁
“一杯熬茶我不吃 , 留给父母恩人吃;二杯熬茶我不吃 , 留给兄弟姐妹吃……”83岁的阳先桂老人一辈子与熬茶结缘 , 一天不喝熬茶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 , 传承了几百年的茶歌也是信口拈来 。
据阳先桂介绍 , 瑶家的“熬茶”有清热解毒降血压、利尿美容等的功效 , 世代传承 。 喝“熬茶”有很多规矩 ,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 , 现在的年轻人把很多繁琐的礼节都简化了 。 瑶家喝熬茶主要有六种方式 , 不同的环境喝不同的熬茶 。 “隆重的迎宾茶佐以点心、生姜、花生等时令小吃是瑶乡接待贵宾的最高礼遇;喜庆的欢聚茶是家有喜事请亲戚朋友喝的;和气茶是邻里发生矛盾 , 长辈召集双方喝茶 , 矛盾纠纷也在氤氲的茶香里悄然化解;孝顺茶是子女每天做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解乏的 , 一家人喝的是情真意切;暖席茶是宴席开始前用来开胃提神的 , 宾主尽兴满堂欢;恩爱茶是妻子在睡前熬茶给丈夫喝的 , 夫妻边喝茶边规划今后的生活 , 憧憬幸福的未来……”宝瑶村支部书记舒炉宝1996年起就担任村支书 , 坦言每次调处矛盾纠纷 , 只要双方喝了和气茶 , 天大的事都能迎刃而解 , 握手言和 。
“我们瑶家上了年纪的人叫妈不叫妈 , 叫‘家’ 。 是传承了千百年的传统 , ‘家’是母亲的代名词 , 有娘就有家 , 有家就有‘熬茶’ 。 外面的人喝了熬茶不睡觉 , 我们是不喝熬茶不睡觉 , 熬茶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 融入血液里了 。 ”舒炉宝介绍 , “熬茶”技艺是当地考验新媳妇的一项重要标准 。 新媳妇过门的第一件事 , 就是叫来家里的长辈 , 一起品尝新媳妇的熬茶本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