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精神分析心理学古典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及主要内容 1500字


古典精神分析心理学古典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及主要内容 1500字

文章插图
精神分析是二十世纪初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独特创见 。当时精神病学普遍受生物学的影响,对于心理现象的构成、发展及治疗,以工业革命时代流行的机械主义的方式进行,弗洛伊德于1885年到巴黎拜著名精神病学家及脑科学家 沙科Charcot 为师,并受到 Charcot 研究癔症(hysteria)的影响,开始了他关于早期或童年创伤经历和情绪病的研究 。其首个研究个案是同布劳伊尔Josef Breuer完成,病者化名 Anna O 的病患记录,他们初期利用催眠和讲谈疗法(talking cure),心理病患者提供了解心灵困扰的技术,后来鉴于弗洛伊德认为催眠虽然可以发现病患者的过去创伤经历的片断,但却没法为病者带来治疗的方法,弗洛伊德因而开始建立另一套潜意识理论 。由于弗洛伊德创新性的提法,在文学、哲学、心理学上都产生强大的效应,欧美国家开始了关于心理现象的多方面研究 。主要理论无意识,是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为意识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 。正是所谓“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和影响 。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领域时运用了决定论的原则,认为事出必因 。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如做梦、口误和笔误,都是由大脑中潜在原因决定的,只不过是以为一种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 。由此,弗洛伊德提出关于无意识精神状态的假设,将意识划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对"无意识"概念的辩护:我们不允许人们将它称为"下意识"或"潜意识",这种称呼是错误的,并且容易引起误解 。所谓无意识,它一方面包含着种种因潜伏而暂时不为意识所知,其他一切都与意识活动一样的活动,另一方面又包含着种种被"压抑"的活动,假如这些活动变成意识活动,它们肯定与意识中其他种种活动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心理动力学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精神的三大部分 。1923年,佛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本我(英文:id)是在潜意识型态下的思想,(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此字为佛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 。本我的目的在于遵循享乐原则,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 。心理学上的自我(ego)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 。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 。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 。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 。佛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则包括无意识 。心理学上关于本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复杂,并常牵涉到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 。在佛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 。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 。超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形象的内化认同,由于小男孩无法成功地维持母亲成为其爱恋的客体,对父亲可能对其的阉割报复或惩罚产生阉割情结(castration anxiety),进而转为认同父亲 。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 。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升华等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