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上是日本离不开中国 还是中国离不开日本】
文章插图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 , 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发表的统计表明 , 2011年中日贸易额达到3449亿美元、同比增14.3% , 创历史新高 。日本对华进口额为1834亿美元、同比增20% 。其中 , 以智能手机为中心的通讯器材及配件的进口明显增加;同时 , 受东日本大地震影响 , 电风扇、蓄电池等节电型产品的进口大幅增加 。日本对华出口额为1614亿美元、同比增8.3% 。受全球经济减速影响 ,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向中国出口的金属加工等制造设备数量明显减少 , 10-12月份单月向华出口均同比下降 , 时隔24个月出现负增长 。此外 , 中日贸易额占日本贸易总额的比例为20.6%、同比下降0.1% , 时隔21年首次出现下降 。受东日本大地震及核电站事故影响 , 日本向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进口液化天然气等资源类产品猛增是主要原因 。商务部:2011年中美贸易额4467亿美元 商务部:2011年中欧双边贸易额5672.1亿美元 商务部:2011年中非贸易额1663亿美元 商务部:201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3.6万亿美元 这个数据就比较容易看清楚了吧 , 中日贸易总额大约占我国总体贸易总额的百分之10 , , 就是相当于一成 。这个数字呢绝对是不少的 , 但是也没到绝对依存地步 , 而且相对的日本对中国是出超的 , 就是中国国内相对依赖日本 , 但是我国随着近代的发展 , 技术领域的革新的话 , 会有所改变的 同样援引分析 从中日贸易发展的进程来看 ,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 但所占比重逐渐下降 。1993年到1996年 , 中日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 , 从1997年开始下降 , 2005年下降到11.8% 。对日出口在中国外贸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则由2000年的15.7%下降到2006年的 9.4% 。2007年稍有回升,达到10.8% 。增速低于中国外贸总体增长速度 。2000~2005年 , 中日贸易年均增长速度为 17.3% , 远低于中国对外贸易总体年均增长24.6%的速度 。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长为23.5% , 中日贸易增长仅为13.9% 。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 机电产品成为进出口主要商品 。在中国对日出口商品中 , 原材料的比重逐步降低 , 纺织、机电、光学医疗设备等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提高 。矿产品对日出口占中国对日本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2年的20.06%下降到2005年的3.38%;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对日出口的比重由1992年的4.36%提高到2006年的33.7% , 机电产品成为中国对日出口第一大类商品 。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商品始终以高附加价值的工业制成品为主 , 其中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的占比已经超过50% 。中日贸易各具优势 , 但中国总体上处于弱势 。根据中日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结果表明 , 20世纪90年代以来 , 中日两国在机电产品、光学、医疗设备、化工产品等领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更趋向于1 。这说明在这些行业特别是机电行业中 , 中日产业内贸易越来越活跃 , 中日贸易正在向水平化的方向发展 , 这是生产国际化的结果 , 是中日之间资本、劳动、技术和货物流动加速的体现 。当然 , 这种水平分工仍具有明显的梯度特点:中国的比较优势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 , 而日本的比较优势在于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在初级加工的产品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 而日本的优势则在于产品的深加工和科技的深度开发;从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看 , 中国只是参与其中的产品组装和加工环节 , 而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基本上还是由日本本土的母公司进行 。这种分工方式体现在商品结构上则表现为:在同一大类商品中 , 日本主要对中国出口各种类型的发动机及零件、加工机床、数字程控交换机、集成电路等高技术含量的核心部件产品 , 而中国则主要向日本出口冰箱、风扇等家用电器以及计算器、计算机显示器、电话机等加工组装后的制成品 。因此 , 尽管中日双方的贸易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 , 各具比较优势 , 但中国仍然处于较弱的地位 , 双方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中国贸易逆差增加 , 贸易收支日趋失衡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 中日贸易收支情况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 , 但总体上以中方逆差的情形居多 。按中方统计 , 1990年到2006年的17年间 , 中方有7年为顺差 , 顺差总额为99.1亿美元;有10年为逆差 , 逆差总额高达973.2亿美元 。从2002年开始 , 中国的贸易逆差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 。2006年中国对日贸易逆差额达到240.8亿美元 , 2007年更达到319.5亿美元 。中日贸易收支逐步失衡的原因 , 一方面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 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先进设备、工业生产所必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等增加较快;另一方面 , 一些在华日资企业将所生产的商品从返销日本改为出口到其他国家 , 导致中国对日本出口的数量减少 , 贸易逆差增加 。日本对华投资的特点 日本对华投资始于1980年 , 其后不断增加 。1990年至1999年 ,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累计项目数达到17706个 , 协议外资金额累计323.1亿美元 ,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 226.3亿美元 。进入21世纪以来 ,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出现较快增长的趋势 , 2000~ 2006年日本实际对华直接投资累计实际使用金额为333.2亿美元 。截至2007年10月底 , 日本累计对华投资金额为607.8亿美元 。日本对华投资有以下几个特点: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 增长速度时升时降 。从投资项目数看 , 日本对华投资在1993年达到历史最高峰后(3488个) , 逐年下降 , 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一度跌至1999年的1167个 , 2000年以来 , 受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影响 , 日本对华投资再次出现高潮 , 2004年达到3454个 , 从2005年又开始出现下降 , 2006年项目数为2590个 , 2007年项目数降至1794个 。从日本对华投资协议外资金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看 , 都是在1992年开始出现增长 。协议金额1995年为75.9亿美元 , 达到高峰 , 实际利用金额1997年为43.3亿美元 , 达到高峰 。其后 , 二者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从2000年开始 , 日本对华投资逐步回升 , 2005年合同金额接近120亿美元 , 实际使用金额为65.3亿美元 , 为历史最高 , 2006年开始下降 , 2007年降到35.9亿美元 。日本对华投资的平均规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基本保持在200万~300万美元 , 表明日本对华投资中仍以中小型项目居多 。日本对华实际投资占我国利用外资比例逐渐下降 。日本对华实际使用金额所占比重1990年一度达到15%左右 , 但1992年以后所占比重始终低于10% , 2006年占 7.3% , 2007年仅占4.8% 。根据日本相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 , 受到日本官方公布的相关报告的影响 , 出于分散投资风险的考虑 , 近年来 , 日本企业对东南亚等国家的投资有所升温 。尽管如此 , 中国依然是当前日本企业海外投资的最佳选择 。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 投资结构逐步升级 。在日本对华实际投资总额中 , 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占有绝对优势 , 2005年所占比重达到78.9%,相当于同期对华服务贸易业投资的3倍多 。2002年以后 , 运输机械制造业取代机电行业成为日本企业对华制造业投资的第一大门类 ,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日经济合作关系正向纵深方向发展 。2001年以后 , 日本企业对华商业和金融保险业的投资逐步增加 。这种迹象表明 , 随着中国对外商投资领域限制逐步放宽 , 日本企业对华制造业投资的产业结构趋于更高级化 , 对华投资在其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同时 , 企业对非制造业领域的投资有所增加 , 覆盖的产业范围日趋广泛 。投资地区分布有所调整 , 沿海地区仍是重点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 ,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逐渐从我国东北、华北和华南向华东经济圈转移 , 上海及周边的苏州、南通、南京等地区成为日本企业投资的主要对象 。2005年 , 按地区分布统计 , 日本对华投资最多的前5位省市均位于沿海 , 其投资总额占当年日本对华投资总额的 77.5% 。改变投资战略 , 调整市场目标 。同日本对华投资初期相比 ,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目的发生了较大变化 。廉价劳动力已不再是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主要原因 , 中国日益增强的生产能力及中国本土市场的消化能力逐步成为吸引日资的主要因素 。从对华投资策略看 , 日本对华投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向高级化、综合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 并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 。在市场方面 ,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模式已经从两类在外的生产加工贸易型转向在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获得市场型的投资战略 。
推荐阅读
- Maker创客新零售是传销吗?
- 长城历史背景
- 元宵节是几月几日
- 古代六艺中的书是指什么
- 翁帆爸娶杨振宁重孙女是真的吗 其孙女照片曝光
- 夜的钢琴曲八简谱 必须是简谱!
- 赛尔号第七季里的千煞魔星是不是海盗的老大呀
- LOL阵容容错率是什么,详细解释。
- 这是什么动漫里的谁
- ebay上买一百件商品可以过海关吗?ebay都是正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