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论·论文的文章赏析

文章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它批评了“文人相轻”的陋习,指出那是“不自见之患”,提出应当“审己以度人”,才能避免此累 。第二,评论了“今之文人”亦即建安“七子”在文学上的才力及不足,分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作要求,说唯有“通才”才能兼备各体 。第三,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说“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里的“气”,实际上指的是作家的气质和个性 。曹丕的这一观点,表明他对创作个性的重要性已有比较充分的认识 。第四,论述了文学事业的社会功能,将它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又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都不如文章能传诸无穷 。
关于《典论·论文》作者曹丕的生平
曹丕,字子桓,出于东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卒于魏文帝黄初七年(226) 。沛国谯(今年徽亳县)人,曹操次子 。建安二十一年(216)操称魏王,二十五年操死,丕袭位为魏王 。后废汉献帝自立,称魏文帝,在位七年 。《典论·论文》是曹丕精心撰著的《典论》中的一篇 。《典论》一书,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共有五卷二十篇 。所谓“典”,有“常”或“法”的意思 。所谓《典论》,主要是指讨论各种事物的法则,在当时被视为规范文人言行的法典 。据《三国志·魏志》记载,明帝太和四年,曾将这一名著刊该于洛阳太学的石碑上,凡六碑,供人阅读 。据严可均《全三国文》考证:“唐时石本亡,宋时写本亦亡 。”只有《自叙》见载于裴松子注,《论文》见收于南梁萧统的《文选》中,因而保留完好无缺至今 。又据《艺文类聚》卷十六《赞述太子表》,知成书尚在丕为太子时 。另观《论文》中有“融等已逝”的话,可知成书当已在汉献帝建安末期 。
关于《典论·论文》的文学批评论
首先,曹丕分析自己时代“文人相轻”陋习产生的原因:一是创作主体在认识论上的根源,表现为既对自己长处的“善于自见”,又表现为对自己短处的“闇于自见” 。二是创作客体在掌握写作技巧上有差异,“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 。各有所长也就必有所短 。解决的办法就是“审己以度人” 。即从自我出发,正确地审视别人 。这是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在文艺领域的具体应用 。其次,曹丕认为阻碍掌握文学批语正确标准的,还有两点:一是“贵远贱近”;二是“向声背实” 。这种“尊古卑今”的思想向来有之 。如西汉时桓谭就曾指出:“世咸尊古卑今,贵所闻贱所见也 。”(《全后汉文》卷十五引桓谭《新论·闵友篇》)曹丕继承其论点而加以发挥,这就有助于打破当时文学批评那种徒慕虚名,迷信权威的思想模式,进而为正确掌握批评标准,推动诗文创作的发展,促进各类风格的繁荣,开辟了道路 。独创性的创作风格总是要通过不同文章体裁的熔铸,而呈现在具体作品之中 。其中,“诗赋欲丽”一句,把文艺作品从非文艺作品中界限出来了 。它已远远超越于其划分文体论的价值,而具有划时代的美学意义 。它开始突破儒家“诗言志”的理论框架,标志着“文学的自觉时代”纯文艺观的萌芽 。这也意味着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历史积淀的成果,在曹丕心灵中的破土而出 。正如鲁迅所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典论·论文》论文学的价值论与社会作用
建安以前,文学受经学束缚,少有独立地位 。盛极一时的汉赋,竟被扬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 。”(《法言·吾子》)曹丕之弟曹植也认为:“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 。”(曹植:《与杨德祖书》)然而,曹丕却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他认为文章有两大功能:一是“经国之大业”,有利于国家;二是“不朽之盛事”,有益于自身 。这已开始把写文章与对生命个体的自身价值的思考联系起来了 。据此,曹丕号召作家要以古代圣贤“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为榜样,努力改变目前这种“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具有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心态 。这样从事诗赋创作,亦可以“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亦可以“声名自传于后”,亦可以“不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