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原文、作者( 二 )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 。原来他是在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 。一个“稀”字,吐露了诗人一生怀才不遇、愤世疾俗的苦闷心情 。“古来”、“眼中”,又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 。意思是说,不仅是他眼前知音稀少,自古以来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当时也都是如此 。知音者“眼中”既然“稀”,诗人很自然地怀念起他所敬慕的历史人物 。这里“眼中”二字对最后一联,在结构上又起了“金针暗度”的作用,暗示底下将要写的内容 。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李白一生对谢朓十分敬慕,这是因为谢朓的诗风清新秀逸,他的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用李白的话说,就叫作“今古一相接”(见《谢公亭》) 。谢朓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篇,描写金陵壮美的景色和抒发去国怀乡之愁 。“澄江静如练”就是此诗中的一句,他把清澈的江水比喻成洁白的丝绸 。李白夜登城西楼和谢朓当年晚登三山,境遇同样不幸,心情同样苦闷,就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当年谢朓笔下的江景,想到谢朓写《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心情,于是发出会心的赞叹:“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意思是说:谢朓能吟出“澄江静如练”这样的好诗,令李白深深地怀念他 。这两句,话中有“话”,其“潜台词”是:李白与谢朓精神“相接”,谢朓的诗李白能理解;此时李白写此诗,与谢朓当年心情相同,可是已经没有人能“解道”,能“长忆”了 。可见李白“长忆”谢朓,乃是感慨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 。这正是此诗的命意,在结处含蓄地点出,与开头的“独上”相呼应,蕴含了“月下沉吟”的诗人无比的寂寞和忧愁 。
这首诗以写眼前景起笔,而归结于对谢脁的钦佩 。首尾之间的联系,关键就在于诗人眼前的明丽景色正恰如谢脁诗清新秀丽的风格特点 。谢脁的山水诗虽然缺乏充实的社会内容,但对于祖国东南一带秀丽风景的描摹却是异常细腻、精确和生动的 。诸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 。这些诗句精工明丽、清新自然 。由此能体会谢脁山水诗的风格即有如“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明”的明媚 。处于这种环境之中,也就自然会联想起当年谢脁描写金陵景色的名句 。这正是此诗含蕴精微的所在 。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诗人初至金陵时 。金陵城西楼即“孙楚楼”,因西晋诗人孙楚曾来此登高吟咏而得名 。《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一“李白酒楼”条下引有此诗,当即城西孙楚酒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