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琵琶引原文、作者( 七 )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 。唧唧:叹息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 。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1江南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 。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 。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 。”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 。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 。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 。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诗《琵琶行》 。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 。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 。多情的诗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经湿透了 。促弦:紧弦,使调子升高 。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
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 。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
鉴赏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 。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 。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 。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