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看过秘密这本书感觉有些不符合科学呀,有些看不下去了 以前觉得买本书让自己有个看书的好习惯,现在


谁看过秘密这本书感觉有些不符合科学呀,有些看不下去了 以前觉得买本书让自己有个看书的好习惯,现在

文章插图
不推荐 。这书记得以前找书看的时候在哪里有人推荐过,下了电子版跳着看了一会就删了 。感觉书里各种假大空的套路,畅销书不一定是好书,有精华也有糟粕 。读书,要自己喜欢的书才有用,或者说是在读的过程中渐渐被书的内容吸引 。确实不喜欢的书完全没有必要勉强去读 。还有就是读的时候要有自己的看法跟思考,不要一味盲信(就像你读这本书的情况一样,这些套路文,鸡汤文也就忽悠人或者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能派得上用场)想看书推荐去书店或者图书馆走走翻翻,自己喜欢的,想继续看下去的再买,不必要迷信什么XX第一XX畅销 转一个知乎的回答作者:曹萌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37954/answer/25686148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现自己的马原期中作业正好切合这个问题 。(文笔比较差,想法也比较低浅,大家凑合看看 。欢迎大家提意见,说不定我还能有机会在交作业前修改修改)朗达·拜恩的《秘密》是我早先看过的一本畅销书 。虽然我很愿意相信书中所述的神奇无比的吸引力法则,但是理性告诉我,这里面有问题 。在上马原课听老师讲物质与意识的部分时,我一下子意识到了这本畅销书的问题所在 。趁着这次老师布置期中作业的机会,我打算用马克思主义来批判朗达·拜恩的畅销书《秘密》,一来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二来希望能提醒大家畅销书中也不都是真理,也有糟粕,我们在读书时要有自己的思考 。我承认当时我是被这本畅销书极具煽动性的推荐语吸引的,也正是这浮夸的推荐语让我产生了的警觉 。在这本书的中文版编辑推荐中,罗列了大量销售数据,称其全球第一畅销书、《纽约时报》畅销榜等11个榜单(其罗列了11个榜单,并且后面还有省略号)的第一名 。若其销售数据皆为真实,罗列在此彰显其火爆无可厚非,可称其全球第一畅销书则令人疑惑 。只是称其第一,并没说以什么标准评比得出的第一,更没有给出证据 。从编辑推荐语中的这一点中就可以明显嗅到低俗的营销味道,这本书本身是否有“干货”值得怀疑 。再看所谓的“专业书评”,满满的溢美之辞 。看其中最夸张的一条:“如果这世界上有一本魔术书,能让你从绝境中脱困,瞬间感受海阔天空,那就是《秘密》 。如果这世界上有一本幸福书,能让你离苦得乐,感觉创意活力源源不绝,那就是《秘密》 。如果这世界上有一本魔法书,能让你拥有心想事成的能力,“每”梦成真,那就是《秘密》 。──广告创意人李欣频” 。只有把这条书评的语言理解为彻底地使用了修辞手法,才觉得它勉强算是一条书评而不是广告 。书评中倒是有一条最为客观:“人生本无所谓“秘密”可言,但确实有着较为普遍的经验和规律 。本书的价值在于总结、概括、阐明了那些经验和规律对人生的某种作用,以可信的例子说服我们重视之…… ——著名作家梁晓声” 。可以说这条书评委婉地指出这本书不应被推上神坛 。在前言中,作者写道:“一年前,我周遭的生活完全崩溃了 。工作得筋疲力尽、父亲突然身故;和同事、亲人之间的相处关系也是一团糟 。然而当时我却不知道,就在沮丧绝望之中,竟伴随着最棒的恩赐 。我瞧见一个至大的秘密 。在女儿海莉给我的一本百年古书中,我发现了它 。我开始在史料中追寻;难以置信的是,过去知道这秘密的,竟然都是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柏拉图、莎士比亚、牛顿、雨果、贝多芬、林肯、爱默生、爱因斯坦 。……” 。“百年古书”着实充满神秘感,然而我检阅全书再也找不到其他地方也有“百年古书”这四个字,看来这本神秘的古书到底是什么也是个秘密,读者是无缘知道细节了 。“柏拉图、莎士比亚、牛顿、雨果、贝多芬、林肯、爱默生、爱因斯坦”这些响亮亮的名字真是吓了我一跳,这秘密到底是什么?我更加好奇起来 。让我们纵观全书,解开这《秘密》的秘密 。此书的行文方式很特别,我称之为传销洗脑式 。此书以二十四位“神奇的导师”为主角,全书的文字都是由他们的谈话构成 。阅读时的感觉是自己的周围围坐了许多神秘人,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向我讲着换汤不换药的话,试图将我洗脑 。在他们的谈话中反复出现一个概念就是吸引力法则,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秘密 。让我们看看他们对“吸引力法则”的描述,我将逐条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反驳 。包伯·普克特(哲学家、作家、人生导师):“这个秘密就是“吸引力法则”! 你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来的 。他们是被你心中所抱持的“心像”吸引而来;它们就是你所想的 。不论你心中想什么,你都会把它们吸引过来 。”严重夸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我们生命中发生的许多事情属于自然规律,例如某时在某地经历了一场暴风雨,这暴风雨难道是心中所抱持的“心像”吸引过来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具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 。麦克·杜利(作家、国际级演说家):“这个原理可以归纳成简单的一句话:思想变成实物! 藉由这个最有力量的法则,你的思想变成生活中的实物 。思想变成实物!不断地对自己这样说,让它渗透到你的意识和知觉里 。思想变成实物! ”思想并不能变成实物,思想是一种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即使把这句话理解成运用了修辞,这句话也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包伯·普克特 (哲学家、作家、人生导师):“不论你相不相信、或者了不了解,吸引力法则永远在运作着 。吸引力法则就是创造的法则 。量子物理学家告诉我们,整个宇宙是从思想中出现的!你藉由思想和吸引力法则,创造出你自己的生命,而且人人皆然 。不是你知道这个法则它才运作,它早已在你的一生及从古至今每个人的生命中持续运作 。当你意识到这个伟大法则,你就会意识到自己有多么不可思议的力量,竟然能够把自己的生命“想”出来 。”未检索到哪个量子物理学家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即使有,也犯了把意识当作本源的错误 。整本书都是由吹嘘吸引力法则的文字堆砌起来的,辅之以一些神乎其神的例子 。书中类似的甚至更荒缪的描述到处都是,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它们都犯了差不多的错误 。要说这本励志畅销书的可取之处,那就是它提醒人们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然而这本书偏要以一种玄虚的概念来讲这个道理,甚至把意识推到了物质的前面,认为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要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起来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并不是像书上所说心中有所想,就能通过吸引力法则将所想之物吸引而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