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林口景区的宝藏传说

在明蓟辽长城重镇桃林口村 , 流传着一个宝藏传说 , 当年守城将士将十万军饷埋藏在此 , 可后来却无人找到 , 至今仍是个迷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传说到底是真还是假?事情还得从明朝末年说起 。这里 , 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明蓟辽长城重镇桃林口关 。据史料记载桃林口长城始建于北齐年间 , 到明万历年间重建 。桃林口村曾发现过一块石碑 , 是当年桃林口关修建完成后卷刻的 , 上面明确记载了 , 桃林口关长城在明万历十八年开始修建 , 到万历二十八年修建完成 , 前后历时十年 , 可见当年工程之浩大 。笔者就出生在桃林口村 , 也是当年守军后裔 , 在九十年代末还见过这块石碑 , 但后来听说这块石碑被村里人卖掉了 , 很是可惜 。笔者正与有关方面联系 , 找回这块本应属于桃林口村的珍贵文物 。按桃林口关修建的时间推断 , 此关修建的目的应主要是防止努尔哈赤的后金兵的 , 因为万历二十八年是公元1600年 , 正是后金崛起的时候 。另外从桃林口的地理位置看 , 桃林口关位于山海关以西120公里处 , 青龙河绕关而过 , 向北直通塞外 , 这里位置非常险要 , 桃林口关向北是群山绵延的塞外 , 关口向西就是一望无垠的关内大平原 , 直通京畿; 。因此这里就成了遏制努而哈赤入主中原的咽喉要地 。当年桃林口关是按水陆两重设防 , 关城分内城与外城 , 还有瓮城;城墙高度在10米左右 。外城在明长城主线上 , 位于关城东路的青龙河边 , 有3000米长 , 分南北两个兵营 , 在与青龙河交汇处 , 设有水关(两侧各有一城楼 , 跨河架有一桥);内城位于关城西部 , 分上城与下城 。上城为主城 , 周长有1000米左右 , 在南、北、西各建有城门 , 南城门上刻有“巩汉门” 三个大字 , 意思是巩固汉人统治的天下 , 北城门上刻有“镇虏门”三个大字 , 意思是要镇压塞北的少数民族 , 西城门刻有“望京门”三字 , 因为桃林口关的西南方向正是京城方向 , 在上城内还设有东西两个衙门 , 一个文衙门 , 一个是武衙门;下城在关城南部 , 是南兵营将士居住的地方;另外桃林口关还建有众多庙宇 , 在下城靠近青龙河边建有“龙王庙” , 在上城南门外建有“关老爷庙” , “佛爷庙” , 在上城靠近北门路东建有“城隍庙” , 北门外建有唯一保留至今的“白衣庵” , 在外城北部的“关门”外 , 有一天然石洞 , 内建“佛爷洞” , 里面供奉十八罗汉 , 有铜制的 , 有泥塑的 。由此可见 , 当年的桃林口关 , 建设规模有多么庞大 , 气势有多恢弘 。明政府在这里花费了大量的物力与人力 , 修筑雄关险镇 , 就是要挡住努而哈赤的军队 , 当年的守军大概也有三四千人 。
公元1644年春 , 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一举攻破北京城 , 崇祯帝自缢煤山 , 大明王朝灭亡 。之后李自成率领大军去山海关 , 攻打吴三桂 。此时山海关长城一线的守军已是有家难回 , 有国难投 。在蓟辽长城重镇―桃林口关 , 守城的将士都沉浸在国破家亡的悲痛之中 。但就在此前不久(大明尚未灭亡前) , 一批军饷已悄悄运抵城中 , 这批军饷以白银为主 , 还有少量黄金 , 是大明户部拨付的 , 大概有十万两 , 这是守城将士半年的开销 。如今大明朝已经灭亡 , 皇帝也已殉国 , 守城将士深受大明恩惠 , 惟有以死殉国 , 才能不负皇恩 。因此全城将士都报着必死的决心 , 如果农民军前来攻城 , 必将绝一死战 。根据当时的形式 , 守城将领考虑到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 想靠这三四千人与农民军交战 , 守住这座孤城 , 谈何容易 , 必定是凶多吉少 , 几乎没有获胜的希望 。但这近十万两军饷怎么办 , 总不能白白地落入农民军之手 。因此几位领头将领商定 , 先将这十万军饷埋藏,万一战事有转机 , 可以日后回来再取 , 以图大事 , 这样总比白白落入他人之手要好的多 。因此这批军饷被分成三份 , 分别埋在桃林口关的三个不同地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