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岳麓寺原文、作者

游岳麓寺 明代:李东阳,所属类型:游记,写景
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
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 。
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水看 。
蓟北湘南俱入眼,鹧鸪声里独凭栏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从岳麓山顶峰俯瞰湘江岸边,那山间曲曲折折的羊肠小道啊,不知拐了多少弯儿 。
满山松树和杉树,林中两条小路,在接近山寺处并为了一条;当风雨如晦之日,这层峦叠翠的山寺该是多么萧飒、清寒啊!
放眼远眺,入望尽是平沙浅草,草木的绿色一直延伸到天际;隔着湘水而望,只见孤零零的长沙城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 。
仿佛蓟北湘南都在自己视线之下,鹧鸪啼鸣声中独自凭栏远望 。
注释
岳麓寺,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上 。
楚江:指湘江 。干:岸边 。羊肠:弯曲的小道 。
万树松杉:形容松树和杉树满山 。
双径:两条山路从不同方向通向寺前,在此交会 。
僧:代指僧寺 。
孤城:指长沙 。
隔水看:即隔江看,湘江在岳麓山与长沙城之间 。
蓟北:指河北省北部 。
湘南:指湖南省南部 。
“鹧鸪”句:诗人独凭危栏听到鹧鸪对啼,古人以鹧鸪声喻为哀伤之声 。
赏析 写诗如绘画,特别山水诗与山水画,在艺术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 。如画山水很讲究远景与近景的安排,使一幅画有“景深”,有层次,显得立体化 。写山水诗何尝不是如此呢?读李东阳《游岳麓寺》颇能体会此中艺术三昧 。岳麓寺位于今湖南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上 。寺庙建于晋泰始四年(268) 。杜甫晚年曾到此一游,留下了“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的诗句 。明成化八年,二十六岁的翰林院编修李东阳陪同父亲返故乡茶陵(长沙附近)省亲,游岳麓山,写下上面这首诗 。
“危峰高瞰楚江干”,岳麓山拔地而起,山势巍峨 。岳麓寺在半山腰 。诗人盘旋攀登,终于走上寺来 。他兴奋的喊出声来:我现在站在“危峰”上向下看,啊,湘江岸边的景色尽收眼底了!“危峰”,已见山峰之高,又用居高临下的“高瞰”二字,更显出视野的广远,突现出岳麓山巉岩挺拔的气势 。第一句就有近景和远景,人在“危峰”,是近景,距岳麓山六华里的“楚江”(即湘江)自是远景物了 。
接着诗人收回视线,转向自己所在的岳麓山 。自己身在“危峰”,却顾所来路径,不禁发出一声惊叹:“路在羊肠第几盘?”那山间曲曲折折的羊肠小道啊,不知拐了多少弯儿,才进得这座古刹呢!
诗的头两句,写登高、望远和回顾来路三个过程,都是写登上高峰的最初的兴奋的心情 。等到这种狂喜的情绪稍稍平静,更开始细细打量四周的风景了:“万树松杉又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 。”诗人发现岳麓山有一个特点,满山都为稠密的松树和杉木所环抱和覆盖,显得极其幽深和清寂 。密树荫蔽的丛林中隐约有两条小路,在接近山寺处并为一条了 。李东阳游岳麓山时,已是“长沙地湿开将暑”,而在此山中,却感到置身清凉世界中 。诗人不由驰骋想象:当风雨如晦之日,这层峦叠翠的山寺该是多么萧飒、清寒啊!这两句都是写山中所见,都是近在眼前的景色 。接着,诗人又转移视线,游目山外了:“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水看 。”诗人放眼远眺,入望尽是平沙浅草,草木的绿色一直延伸到天际;隔着湘水而望,只见孤零零的长沙城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 。这两句诗写出了“长**平(韩愈诗句)”的地理特点,湘江沿岸、长沙周围是广阔的平原,从岳麓山上望去,崛起在地平线上的长沙城极其显眼,看去有似“孤城”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