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人是怎么发展的,后人在哪里,现在还有鲜卑人吗?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 。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 。北周灭亡后,以鲜卑族作为主体建立的鲜卑国家不复存在 。隋唐以后,鲜卑已不在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 。
如今,鲜卑族已经融在其他民族之中,成为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消失的古代民族 。

鲜卑人是怎么发展的,后人在哪里,现在还有鲜卑人吗?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族名来历:《三国志》《后汉书》《晋书》和《十六国春秋》都记载“鲜卑”族名是“依鲜卑山,以山为号”,《魏书》记载为“大鲜卑山” 。据考证,鲜卑山即为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的蒙格罕山;而大鲜卑山则位于发现有嘎仙洞的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大兴安岭北段 。
族名释义:“鲜卑”一词,亦称“师比”,指胡人的带钩而言 。此带钩初出自东胡,战国时传入赵国等 。《史记索隐》引张晏云:“鲜卑郭落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 。“郭落”为兽之义,“鲜卑”意为祥瑞或神,合之为瑞兽或神兽 。东胡人以鹿等瑞兽状铸镂带钩上,即所谓“鲜卑郭落带”,译言瑞兽带或神兽带 。
另外,有的学者认为“鲜卑”是祥瑞之意,以鲜卑作为族名,符合古代游牧民族命名的习惯方式;还有的学者认为“鲜卑”包含有动物含义,是作为部落图腾的动物或是神兽 。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鲜卑族

【鲜卑人是怎么发展的,后人在哪里,现在还有鲜卑人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