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作品《寒夜》简介、读后感


巴金的作品《寒夜》简介、读后感

文章插图
巴金的作品《寒夜》简介_寒夜读后感
《寒夜》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
巴金的作品《寒夜》推荐理由
《寒夜》是巴金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1944年秋冬的一个晚上,在重庆防空警报解除后的一两个小时,巴金开始了《寒夜》的写作 。
小说的情节与作者的生活几乎是同步展开的:都是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写完这部小说是1946年的最后一天,上海一个寒冷的冬夜,小说结尾也正是在一个寒冷的夜晚 。巴金先生曾经说过,写《寒夜》是在作品中生活,他本人就生活在《寒夜》所描述的生活背景中 。在那几年中,散文家缪崇群、小说家王鲁彦,还有他的老朋友陈范予,都是害着肺病痛苦地死去的;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他又亲手埋葬了因病得不到很好医治的三哥李尧林 。所以,当小说中写到汪文宣为生计而无着、为疾病而痛苦的时候,这些亲友的面孔一一浮现在巴金的脑海中,使他的写作十分投入 。
《寒夜》是巴金步入中年又一创作高峰期完成的长篇小说,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成熟的标志 。小说《寒夜》发表于上世纪40年代,是巴老在自己众多作品中最满意的一部 。故事讲述了抗战时期的国统区重庆,一个小职员的人生悲剧 。这部小说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情节穿插着作者现实的生活,因此作者对这部小说投入的感情更为真挚 。
巴金的作品《寒夜》内容简介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
巴金的作品《寒夜》创作历程
巴金在《寒夜》中写出了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的懦弱 。巴金在《关于〈寒夜〉》一文中说:“关于《寒夜》,我过去已经谈得不少 。这次在谈《激流》的回忆里我写过这样的话:‘我在自己身上也发现我大哥的毛病,我写觉新……也在鞭挞自己 。’那么在小职员汪文宣的身上,也有我自己的东西 。”“我自己身上本来就有毛病 。我几次校阅《激流》和《寒夜》,我越来越感到不舒服,好像我自己埋着头立在台上受批判一样 。” 这种毛病是什么呢?他认为就是“作揖哲学”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寒夜》继续着“五四”时代借描写爱情以思考知识分子“个性解放”的写作传统,深入探究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以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反观了“五四”新文化传统,显示了20世纪40年代知识者题材小说继承又超越“五四”的一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