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服徭役”是什么意思?


古时候“服徭役”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服徭役有两种 , 一种是兵役 , 服役两年 , 官府供给衣食杂用 。另一种是无偿劳动 , 每年一个月 , 造桥修路、治理河渠、转输漕谷无所不包 , 等于就是无偿帮政府干一个月的活 。
【古时候“服徭役”是什么意思?】徭役
拼音: yáo yì
释义: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 。包括力役 、杂役、军役等 。徭役始于先秦 , 《诗经》、《春秋》中已有许多有关记载 。《周礼》规定各级地方官有征民服役的职责 。战国时 , 征伐频仍 , 军役繁重 。秦统一中国后 , 修阿房、建骊山、筑长城 , 徭役十分苛重 , 终有陈胜、吴广起义 。汉承秦制 , 有更役、正卒、戍卒等 , 并可纳钱代役称更赋 , 徭役集中于平民身上 。魏晋以降 , 徭役无一定制度 , 为避赋役  , 民户逃亡现象严重 。唐初行租庸调法 , 实行府兵制 , 徭役有所减轻 , 但中期以后 , 服役增加 , 民户复大量逃亡 。宋代  , 徭役负担仍十分繁重 , 并出现了募役(雇人服役)、助役(津贴应役者)、义役(买田以供役者)等形式 。元代行“科差” , 并有各项杂役 。明代行“一条鞭法” , 将赋役合并为征银两 , 但各地实行情况不一 。清代摊丁入地 , 继承了一条鞭法的原则 , 由传统的以家资列户派役向财产税转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