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竹石牧牛原文、作者

题竹石牧牛 宋代:黄庭坚,所属类型:咏物,抒情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
阿童有尺箠,御此老觳觫 。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郊野里有块小小的怪石,怪石边长着丛竹子,挺拔碧绿 。
有个小牧童持着有尺长的鞭子,骑在一头老牛背上,怡然自乐 。
我很爱这怪石,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磨角;
磨角我还能忍受,可千万别让牛争斗,弄坏了那丛绿竹 。
注释
子瞻:苏轼 。苏轼工画竹石枯木 。
伯时:李公麟,号龙眠居士,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
野次:野外 。
峥嵘:山高峻貌 。这里代指形态峻奇的怪石 。
幽篁:深邃茂密的竹林 。语出屈原《九歌》:“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这里代指竹子 。
阿童:小童儿 。语出《晋书·羊祜传》中吴童谣“阿童复阿童”句 。这里代指小牧童 。
箠(chuí):竹鞭 。
御:驾驭 。
觳觫(húsù):恐惧害怕得发抖状 。语出《孟子·梁惠王》 。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牛 。
砺角:磨角 。
残:损害 。
赏析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 。此诗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
诗分前后两个层次 。前面八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 。牧牛娃手执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 。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 。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要的刻划 。“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 。“篁”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写它的气韵,后面着一“绿”字写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鲜明 。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 。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更为传神 。按《孟子·梁惠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这是以“觳觫”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 。画中的老牛虽不必因恐惧而发颤,但老而筋力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就给人以觳觫的印象了 。画面是静态的,它不能直接画出牛的觳觫,诗人则根据画中老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觳觫”二字,确是神来之笔 。诗中描写四个物象,又并不是孤立处理的 。石与竹之间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 。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则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 。四个物象分成前后两组,而在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上,又配合呼应,共同构成了画的整体 。能用寥寥二十字,写得这样形神毕具,即使作为单独的题画诗,也应该说是很出色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