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写小说 书写小说


书写小说(手把手教你写小说)
□谷立立
自创刊以来,“作家访谈”一直是老牌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为人称道的栏目 。66年间,无数徘徊在文学门槛外的新鲜人借由访谈,聆听大师的心声,仰望大师的身姿,梦想有朝一日跻身其中,成为顶级文学俱乐部的一员 。问题是要实现如此宏愿,仅仅靠阅读几篇访谈远远不够 。哪怕你把作家生平、写作习惯、阅读经验,翻来覆去读上几遍,也不如拿起笔来认认真真写上一篇 。因为文学创作从来不是纸上谈兵 。不投入大量时间反复揣摩、不断研习,哪里谈得上真正的写作,更别提轻轻松松一飞冲天 。于是,有了《巴黎评论·短篇小说课堂》(以下简称《短篇小说课堂》)的问世 。它与“作家访谈”互为表里,彼此补充,完美地再现了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术”的写作理念 。
既然名为“课堂”,当然少不了名师从旁指点迷津、答疑解惑 。仿佛要开始一场文学盛宴,包括安·比蒂、戴夫·艾格斯在内的20位作家纷纷放下身段,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加入其中,从众多篇目中选取自己的最爱 。这样的评判并无一定之规,所依循的不过是作家的本心 。于是,阅读《短篇小说课堂》的过程,就成了一种现场观摩:静观名作的诞生,静听名家的点评 。这里没有毫无激情的照本宣科,而是教与学、写与评的交流互动 。甚至,莉迪亚·戴维斯、诺曼·拉什、乔伊·威廉姆斯三位作家,更不辞辛苦身兼两职,在传道授业之余,不忘现身说法,以各自的作品为我们揭开文学创作的奥义 。
那么,应该怎么来描述《短篇小说课堂》?洛林·斯坦恩曾经用一个“怪”字来形容他主编的这本书 。看完集子里的20个短篇,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才是最懂《巴黎评论》的那个人 。上世纪初,自19世纪延续下来的文学传统,造就了一种恒定不变的写作,“就像牛顿定律一样运转如常” 。不过,到了杂志创刊的1953年,一切终于有了改观 。彼时,层出不穷的文学流派打破了既定的规则,虚构写作不再限于一时一格,而是与诗歌、散文、戏剧、随感相互交融,从而进入了另一种佳境 。这意味着,哪怕被撕成碎片、被揉作一团,统统冠以“短篇小说”的名号,我们读到的仍然是一个个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故事 。《微光渐暗》是典型的意识流,乔伊·威廉姆斯以诗性的笔墨写尽了男孩马尔漂泊的人生;简·鲍尔斯的《艾米·摩尔的日记》,将日记与书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博闻强记的富内斯》不仅是值得玩味的小说,更是博尔赫斯的心声,昭示着他“如宇宙一般浩瀚”的文学抱负;《老鸟》就是一出当代城市生存寓言,把父亲的失忆、儿子的窘迫写了个明明白白;至于《闹着玩的几个小故事》呢,或许真的就是作家在“闹着玩”的时候随手摆弄的纸片,上面的每个字、每个句子都深深烙刻着“巴塞尔姆制造”的印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