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上的船工号子 船工号子( 三 )


在那个生产力及其低下的年代,在呼兰河里行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从上游往下游走还好,有个拐弯什么的摇摇橹就行了 。可是从下游往上游走是逆水,逆水必须得拉纤 。这些劳动过程非常辛苦,也非常单调 。这就需要喊号子来提振精神,否则就会死气沉沉 。
【呼兰河上的船工号子 船工号子】劳动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为了协调劳动节奏、调节呼吸、舒缓身体受到的压力,劳动者发出的吆喝或呼号 。这些吆喝或呼号最初是简单的、有节奏的,随着不断衍化,成为有较完整的曲调 。那船工号子的曲调时而高亢激扬,时而婉转低下 。粗犷时,喊得激浪腾空,令人怦然心动;舒缓时,喊得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细腻时,又喊得人浑身愉悦,通体快意……
呼兰河水急、弯多、滩险,地形地貌复杂,给行船造成许多困难,这也使得船工号子特别丰富 。在不同的河段、不同的水势中,船工要唱不同的号子 。这种原生态的船工号子,是如泣如诉的呼唤、真情实意的宣泄,句句情真,字字意切,荡气回肠 。如今,拉纤的行当淡出了视野,但这浑厚悠长、自然天成的船工号子,则成了淡淡的乡愁和一种文化记忆 。
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说:“拉纤的船工们一路上叫着号子,一起发力,那号子一传就是十几里!”听老人讲古,在我们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衣衫褴褛的纤夫拉船的画面:他们头顶烈日酷暑,沿着河岸,双手着地,躬着腰,紧绷的纤绳拖着逆流而上的货船,迈着沉重的步子前行着 。在呼兰河上背纤拖船,艰辛困苦,不管是白天黑夜,都是随叫随走,无论是风吹雨淋日晒,都得低着头弓着腰,艰难地行走在布满碎石子和破瓦片的河滩上 。沉重的脚步,踩碎了碎砖乱瓦,也踩碎了生存的辛酸和苦难 。大河激流,汗水流淌,古铜色的背脊上闪射的光芒,熠熠生辉 。可以说,呼兰河的历史有多久,河上的号子就唱了多久 。
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呼兰河上来往船只仍旧络绎不绝,船工号子也此起彼伏,打篷、拉纤、摇橹、撑篙,各种号子声响彻云霄 。后来,航空和陆地交通异常发达,呼兰河上已经早就没有了古老的船工行业,船工号子也随之湮没,会唱船工号子的号工大都已去世,健在者寥寥无几 。
绥化文化学者杨革非说,呼兰河上的船工号子如歌如画,在河上被船工们世代传承,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劳动节奏,体现了船工们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情绪,伴随着船只从起航到收航的各种劳动场面 。劳动号子具有其独立的艺术形态,它的音乐节奏与劳动的节奏相应相和,具有鲜明的律动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传承了同舟共济、坚韧不拔的精神,给人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深深的心灵慰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