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这8种分析模型 产品分析模型有哪些


1、用户模型 “不仅要知道用户当下在想什么 , 更要知道用户背后在想什么 , 以及用户正在经历着什么 。”
为了节省时间 , 降低风险 , 产品团队往往尽快将产品推向用户 , 快速试错 , 在这种场景下如何构造用户模型?
1)首先 , 整理和收集已经获得的任何可认知用户的经验和数据 , 将这些信息映射成为用户的描述信息(属性)或用户的行为信息 , 并存储起来形成用户档案
2)实时关注自身数据的波动 , 及时采取行动
3)记录用户的行为数据而不是单纯地为用户打标签
4)360°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的用户档案
用户的每一步成长都通过行为记录下来 , 基于用户所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 针对新用户、流失用户、活跃用户、沉默用户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拉新、转化、留存等运营策略 。
2、事件模型 1)事件是什么
就是用户在产品上的行为 , 它是用户行为的一个专业描述 , 用户在产品上的所有获得的程序反馈都可以抽象为事件 , 由开发人员通过埋点进行采集 , 通俗讲就是:将一段代码放入对应的页面/按钮 , 用户进入页面/点击按钮的本质是在加载背后的代码 , 同时再加载事件采集代码 , 这样就被SDK所记录下来了 。(利用百度统计加入代码采集用户下载成功和失败事件)
2)事件的采集

事件:用户在产品上的行为
属性:描述事件的维度
值:属性的内容
采集时机:用户点击(click)、网页加载完成、服务器判断返回等 。在设计埋点需求文档时 , 采集时机的说明尤为重要 , 也是保证数据准确性的核心 。
举个例子 , 在采集过程中如果没有明确时机 , 当用户点击了注册按钮 , 由于用户输入了错误的注册信息实际没有注册成功 , 可能仍然会进行记录 , 这样在统计注册成功事件的时候就不是准确的 。而正确的采集时机描述应该是“服务器返回注册成功的判断” 。(日本官网采集的就是返回激活成功或者失败页面)
3)事件的分析人数
某一事件(行为)有多少人触发了次数:某一事件(行为)触发了多少次人均次数:某一事件(行为)平均触发多少次活跃比:在一个时间区间内 , 触发某一事件的人数占当前时间段内所有活跃人数的比
4)事件的管理
当事件很多时 , 可以对事件进行分门别类地管理 。同时 , 可以从产品业务角度将重要的用户行为标注出来 , 以便可以在分析时方便、快捷地查找常用、重要的事件 。
3、漏斗模型 漏斗模型帮助你分析一个多步骤过程中每一步的转化与流失情况 。
举例来说 , 用户下载产品的完整流程可能包含以下步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