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登为郡守田登是个怎样的人 田登为郡守


田登为郡守(田登为郡守田登是个怎样的人)2021-04-14 17:22·文史食堂
南宋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卷五中记载,宋朝有个叫田登的做州官郡守,非常避讳别人叫他的名字 。因为名字里有个"登"字,所以凡是与登同音的字都不能说,要用其他字来代替 。只要是有人犯了这个忌讳的,都免不了一顿毒打,于是举州上下都称灯为火 。
到了每年一度的元宵节,按照惯例,城里要点花灯并且允许州里的百姓来游览观赏庆贺,官府衙门的官员为了避讳郡守的名讳,就在告示上写"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当地的百姓们看了告示后都觉得非常不满,便有人说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这就是这句话的由来 。
以上所反映的,便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现象和制度——避讳制度 。
无处不避讳 古代注重礼法,人们对于名、字的称呼十分重视和讲究 。上对下,长对幼,下对上,幼对长还有平辈之间,都有表示谦卑和礼貌的特定称呼 。不能直呼他人姓名,尤其是父母长者和君主帝王的姓名,更是连提都不可以提,由此便产生了中国古代特有的避讳制度 。

《左传桓公六年》有记载,周朝人用避讳来祭祀神明,人生前名字不需要避讳,死后名字需要避讳 。避讳制度最早有记载的就是在周朝,但避讳的出现可能会更早一点 。秦朝统一六国建立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以后,为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和权威,避讳制度逐渐形成和初步确立,到了汉代也有了法律形式的避讳制度,在隋唐时期盛,赵宋时期变得更加严苛,明清继行最后在民国止步 。
避讳的种类分为国讳(公讳)、家讳(私讳)、圣讳(圣人讳)、官讳(宪讳),主要形式根据历朝历代的社会制度,社会现象以及当时社会情况的不同都各有不同 。
1.上到神明下到野畜
国讳(公讳),就是对帝王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避讳对于他来说可能都谈得上爱好了 。他的爷爷呢,名叫李虎,于是当李世民执政坐上龙椅时,为了避讳祖先爷爷的名讳,"虎"字就慢慢消失在了书信文本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口头表达之中 取而代之的便是我们知道的古代的"大虫"武松打虎中就是这种叫法,最早使用的是在西晋《搜神记》当中 。

臣子为了帝王,自然也要避讳,帝王的名讳更是需要避让,为了避唐太宗名字中李世民的"世"字,手下败将王世充在史书里也被李世民改了名字叫做王充,徐世绩与李世民一起并肩征战大杀四方,帮助李世民平定四方被李世民的父亲也就是李密赐了李姓,随后改名叫李世绩 。
等到了李世民登基继承皇位后又为了避讳,去掉了名字中间的"世"字叫李绩 。皇帝任性的后果就使李绩倒霉,如今的史书上看到的三个人名其实是同一个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