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diǎ。嗲 , 是一个汉语词汇 , 部首是口 , 总笔画为13笔 。笔顺读写:竖、横折、横、撇、点、撇、捺、撇、横撇、点、撇、横撇、点 。形容撒娇的声音或态度 。组的词有嗲声嗲气、嗲姐姐、沙嗲 。“嗲”词汇的形成与发展与它生长的土地密切相关 。无论是所谓的吴越文化、海派文化 , 还是为后人所道的长三角文化 , 都彰显出“嗲”与这片土地千丝万缕的联系 。
1、组词
发嗲、嗲菜、老嗲、嗲嗲、嗲娘、太嗲、嗲声嗲气 。
2、“嗲”的起源与发展
在“嗲”的起源方面 , 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论 , 有人认为它源于苏州 , 有人认为它源于上海 , 更多的人则认为它源于常州 。在这里笔者支持大多数人的观点 , 认为它源于常州 。而常州话中的“嗲”最多的意思就是表示“什么” , 与北方话中的“啥”意思相近 。据一些专家学者考证 , 近人说常州话的“嗲”本字就是古汉语里的疑问词“底” 。“底”作“什么”古已有之 , 唐代颜师古《匡谬正俗》:“俗谓何物为底”;赵翼《陔余丛考》四三:“江南俗语何物为底物 , 何事为底事 , 唐以来已入诗词中 。”可见“底”作为“什么”的通俗意义早已流入民间 , 诗文里也常用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秋歌十三》“寒衣尚未了 , 郎唤侬底为”;《北史·艺术传·徐之才》:“之才谓坐者曰:‘箇人讳底?’”;杜牧《春末题池州弄水亭》诗:“为吏非循吏 , 论书读底书”;白居易《放言诗》:“朝真暮伪何人辨 , 古往今来底事无?”宋范成大《双燕诗》:“底处双飞燕 , 衔泥上药栏 。”清代吴伟业《满江红·蒜山怀古》词:“白面书生成底用?萧郎裙屐偏轻敌” 。像《子夜四时歌》正是六朝乐府中的吴歌 。冯沅君在《吴歌声中几个字》中写到“底” , “不独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 , 也可作疑问代名词 , 吴声歌中的‘底’大都属于后者” 。顾颉刚《吴歌·吴歌小史》里收集的常州民歌里《嘭嘭嘭》唱:“嘭嘭嘭 , 做刁得?磨竹刃;做刁得?劈蔑蔑 。做刁得?箍蒸笼 。做刁得?做花花团子 。做刁得?娘家去 。娘家那块?娘家天上……” , 此处“刁”与“底”所指相同 , 也表明表示疑问的代词“底”在常州话里读音接近“刁” 。其实这个代词不只常州人讲 , 周边地方都说 , 如宜兴讲“底个” , 丹阳说“底告” , 靖江称“底高” , 而吕墅就讲“嗲” , 发音与常州话非常接近 。溧阳、金坛也发类似的音 。更是与龚自珍在《金坛方言小记》中说:“问词曰爹 。问何所作曰作爹特 。问何等物也曰爹东西 。”而来自古常州移民的通东地区方言也与今天的常州方言保持一致称“嗲” 。
【嗲怎么读】如此看来 , “嗲”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词 , 还是有点文化“底”蕴的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