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恶心食物博物馆:美味与恶心仅一墙之隔( 三 )


恶心食物博物馆里展示的各种令人“作呕”的食物 。 (图/ 视觉中国)
恶心食物博物馆就是最好的名字
自成立以来 , 恶心食物博物馆一直在挑战世界各地的厌恶观念——一名来自中国香港的大学生表示 , “这是我去过最有趣的博物馆” , 但也有不少批评家认为 , 无论作何种言论的包装 , 当一家博物馆在其名称中使用“恶心”一词时 , 便包含着种族主义与偏见 。
其中 , 《全球化时代的食品电视与差异性》一书的作者凯西· R.凯利( Casey R . Kelly )认为文化机构的问题在于 , 运营机构的人并不总是能控制传播的内容 。 “一方面 , 博物馆在向游客介绍新的食物 , 但另一方面 , 食物被剥离了它们的文化背景 , 仅仅在一个博物馆展示 。 而该博物馆 , 只是记录了它们让多少人呕吐 。 ”
对此 , 韦斯特认为 , 无论是支持还是批评 , 这些复杂的反应都证明这场味蕾实验的奏效——他想要通过展览与公众交流 , 探究什么才算食物 , 什么是人与食物“相处”的边界 。
他表示 , “恶心食物博物馆”是最好的名字 , 如果他将其命名为“吃肉不好 , 你应该吃昆虫” , 那么可能没有人会感兴趣;而“恶心”这个词是有争议性的 , 如果被更换为“奇怪”或者“有些不同” , 则会因为太过于中性 , 没有这样的效果 。
“‘恶心’会引起注意 , 我们是一家依靠公众支持的博物馆 。 这就是我们的生存之道 。 ”韦斯特坦言道 。
但是 , 来自对食物的浅层的厌恶感受 , 也许能催发人们对于不同地区文化的新的思考——由于不了解或者过于在乎自身感受 , 变相地理解为对于其他文化的厌恶 , 是否正确?
比如 ,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 一位美国华人记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 当唐纳德·特朗普将COVID -19称为“中国病毒”后不久 , 这名记者的邮箱中收到了一张蝙蝠照片并且附带一则消息:“你们所有中国人都想吃蝙蝠汤和活老鼠 , 难怪这种冠状病毒从你们中国开始 , 吃活生生的动物的人 , 请和你的家人一起滚回中国 。 ”
此外 , 当她在杂货店外面被路人听到她在用普通话通话以及在坐地铁时 , “讨厌的中国人”“恶心的中国佬”等声音便不断在她耳边响起 。
对此 , 她说:“认为所有中国人都携带冠状病毒 , 是因为它可能起源于吃蝙蝠的想法 , 是荒谬的 。 但COVID -19的难以捉摸 , 使得带有偏见的种族主义的观点变得可信 , 即食用恶心食物的亚洲人肯定是携带和传播病毒的人 。 ”
这一瞬间 , 人们送进口中的食物 , 仿佛不仅仅是食物 , 而是衍射了一系列由无法接受的恶心食物而产生的种族、文化等偏见 。 这种偏见是全人类的 , 就如同恶心食物博物馆的展品也是来自世界各地 , 这大概是韦斯特最想探讨的话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