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制油|煤制油技术:把能源命脉攥在手里


煤制油|煤制油技术:把能源命脉攥在手里
文章图片
高温浆态床合成油反应器工业装置 。
煤制油|煤制油技术:把能源命脉攥在手里
文章图片
李永旺(右四)和部分研究团队成员 。
煤制油|煤制油技术:把能源命脉攥在手里
文章图片
煤基合成油产品 。山西煤化所供图
■见习采访人员 李清波
日前,“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这一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是如何诞生的?自主核心技术高温浆态床费托合成工艺与催化剂难题又是如何攻克的?
项目第二完成人、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山西煤化所)研究员、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李永旺领导并见证了二十多年来煤制油技术创新开发的全过程 。
艰难追逐“人造石油”梦
2016年12月5日22时16分,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制油工程Ⅰ系列油品合成装置费托合成反应器开始投料,23时50分各项指标分析合格,煤制油全流程被打通 。
在德国科学家费歇尔和托普森发现费托合成反应近百年后,我国完全掌握了百万吨级煤炭间接液化工程的工业核心技术,成为全世界少数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之一 。
【煤制油|煤制油技术:把能源命脉攥在手里】实际上,这项发达国家无不渴求的关键技术,在我国曾多次遭受冷遇,险些熄灭火种 。
1953年,中国科学院煤炭研究室(山西煤化所前身)在成立的同时,就开展4500吨/年熔铁催化剂流化床合成油试验 。但在这个关键时刻,大庆油田的发现让中国放弃了对“人造石油”的探索 。
改革开放后不久,世界石油危机爆发,我国又很难再找到第二个大庆油田 。富有远见的能源科学家再次将眼光落在了煤制油上 。
在鲍汉琛和张碧江两任所长的组织下,山西煤化所开始攻关煤炭间接液化的固定床两段法合成汽油工艺技术,研发持续了十余年后,于1993~1994年在山西晋城化肥厂完成了2000吨/年工业试验,产出90号汽油产品 。但由于油价低迷、科研经费短缺、技术经济性差等原因,试验随后处于暂时停滞状态 。
1997年冬天,李永旺被召回国 。刚踏入国门的他就被山西煤化所时任所长钟炳急切地召集到办公室 。“所有参加煤制油攻关的课题组都处于解散的边缘,你回来负责煤制油技术开发,人员随你调,队伍不能散 。”钟炳这番话让李永旺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
李永旺首先把与合成油相关的5个课题组整合在一起,并决定在合成工艺的主攻方向作出重大转变,由原来的固定床费托合成油工艺改变为更为先进的浆态床费托合成油工艺 。
任务调头,困难加倍 。1998年,实验室成功研制出高性能低温浆态床费托合成铁基催化剂,同时蜡催化剂分离技术也获得重大进展,浆态床煤制油工艺的技术经济性瓶颈得到突破 。
李永旺仔细分析了从煤到成品油全流程工艺,认为如果浆态床费托合成能够在较高温度下进行,就能充分利用费托合成反应热,提高煤制油的整体能量利用效率 。由此,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全新的高温浆态床费托合成油概念和工艺技术 。
在合成油装置放大规模上,李永旺觉得,千吨级浆态床煤制油装置是具有代表性的最小规模,而这已是实验室小型装置的2000倍 。要往前走,至少需要8000多万元的科研投入 。这对他们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 。
煤制油走出实验室
在李永旺回国前,他的老师、化工工程专家Froment教授意味深长地说:“可以预见的是,10年内煤制油在中国可能会有大动作,而这个技术要想达到工业化,至少需要10年 。回去吧,小伙子,我教给你的动力学与反应器知识也许会有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