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观|筑牢人口安全防线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穆光宗
自国家推行生育的社会计划以来 , 全国人口出生率“跌跌不休” , 如今再创新低 。
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 , 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 , 首次跌破10‰ , 而同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1.45‰ 。
数据显示 , 2020年的自然增长率不足10年前的25% , 特别是自2016年实施二孩政策以来 , 自然增长率由6.53‰降至1.45‰ , 2017年以后自然增长率下降速度加快 。人口出生率从2016年的13.57‰降至2020年的8.52‰ , 用“断崖式下降”形容其速度之快亦不为过 。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 , 2021年出生率仍将继续下降 。
出生率跌破1%意味着什么?这一数据意味着人口负增长将提前到来、近在咫尺(原来估计在2027年以后) , 人口萎缩大势所趋 , 低生育—少子化—老龄化—人口结构失衡的风险加剧 。
近几年出生人口下降 , 与育龄女性人数减少是分不开的 。与2010年相比 , 2020年我国15~49岁育龄女性人数减少了5749万人 , 平均每年减少575万人 。与此同时 , 这10年间20~29岁生育旺盛期女性人数减少了3463万人 , 平均每年减少346万人 。低生育—少子化背后不仅有生育意愿低下的驱动 , 也有年轻育龄女性减少的原因 。
出生率首次跌破1%是人口转折的一个重大信号 , 它表明低生育和少子化驱动下的年轻人口储备不足已然成为常态 , 可能加剧经济下行 。
人口发展规律表明 , 一旦人口年龄结构失衡 , 即便是人口大国也会遭遇“劳动力短缺”困境 , 甚至人力短缺从制造业开始波及服务业等各行各业 , 人力资源依托型的经济增长将难以为继 。
2012年以来 ,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减少几百万 , 已累计减少4000万以上 。2017年 , 中国人口增加了737万人;2018年 , 增加了530万人;2019年 , 增加了467万人;2020年 , 只增加了204万人 , 人口萎缩态势严峻 。应该承认 , 2017年后人口增加是因为二胎放开的政策效能得到了释放 。
在过去几十年中 , 由于人口总量控制理念长期占据了绝对话语权 , 人口少子化态势没有引起我们应有的警觉 , 以至于演化成严重的问题 。
回望过去 , 可以说有3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一是1991年总和生育率(TFR)首次低于更替水平 , 次年即低于1.6 , 属于“未富先少”的人口转变类型;二是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五普”)数据显示TFR为1.22 , 低于1.5甚至1.3 , 已属于早熟的低生育人口;三是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六普”)大数据显示 , 其时TFR仅为1.18 , 低于“五普” , 是适时调整人口生育政策的最好时机 。说白了 , 人口少子化不是从属于人口老龄化的次要问题 , 而是具有高度独立性的重大问题 。
1962年至1975年这14年 , 我国新增新生人口36776万 , 平均每年新出生人口2600万 。从1962年一直延续到1997年 , 出生人口在多数年份都超过2000万人 , 其中1963年出生人口接近3000万;但从1998年开始 , 我国每年出生人口一直低于2000万人 , 尤其是2020年出生人口仅1200万 , 不及1963年的一半 。1963年人口出生率达到了43.6‰ , 2020年出生率不到1963年的1/5 。
严重少子化和快速老龄化造成人口两极分化 , 像跷跷板一样 , 一头沉一头起 , 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衡有悖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理想和目标 。所以说 , 从一个历史时期看 , 低于1%这一数据包含着人口结构失衡的风险含义和预警含义 。事实上 , 2020年人口增量仅有区区204万 , 相对于14亿总量而言可谓杯水车薪 , 无足轻重 , 中国已经接近人口零增长的门槛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