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肉|腊肉里的温暖时光

□周汉兵
立冬之后,空气中便慢慢弥漫起年的味道,这味道中极其重要的元素就是腊肉,到处都可见做腊肉、晒腊肉、熏腊肉的场面。
腊肉,其实也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但是,有了腊肉的日子,普通的生活似乎就一下子多了几分滋味,时光就在期盼和回味中变得悠长而醇香。
做饭的时候,切上一截腊肉,用普通的锅煮上将近一小时,或者用高压锅焖上二十分钟左右,那肥肉的颜色就变得通体透明,瘦肉则变得更加红润。随便切上几片,轻轻咬上一口,尽管满嘴流油却肥而不腻,瘦肉嚼起来更加劲道,那种经过时间积淀的悠然陈香,缓缓释放于味蕾之间,久久不会散去。
在普普通通的日子里,制作腊肉就是享受一段温暖的时光,咀嚼腊肉就是一种幸福的分享。吃腊肉,吃的是肉,但更多的是释放骨子里的情怀——为家庭团聚,为幸福积攒。
腊肉是我们小时候的最爱。那时,家境贫寒,却也挡不住家人对新年的向往。所以,我们每年都是要留一头年猪自己食用,而且大部分都腌制成腊味。这些腊肉、腊肠、排骨等,就成为全家将近半年的美餐。
那个岁月,肉是不可能天天吃的。腊肉,一般总要等到家里来了客人,或者遇上什么大事、喜事才舍得煮的,所以大抵每周能吃上一次就不错了。在乡村,家里都会种些蒜苗。在吃腊肉的季节,蒜苗也基本长成,蒜苗炒腊肉那是绝佳的搭配,既有浓郁的香味,又有颜色的搭配,也减少了肥肉的油腻。而最简单的吃法,就是用清水煮熟后,切片就吃。而腊肉里煮的那些白萝卜或者红萝卜,吃起来也是一份难得的享受。
在冬天,腊大肠和腊排骨都是令人心馋的。晚上煮面条前,切下大约半尺长的腊大肠,切成小段放入锅里,把油全部爆出来,直到腊肠变得开始脆起来,再把油倒尽,把腊肠盛到碗里。等到面条煮熟,把腊肠倒一些在面条碗里,这快冷却的腊肠更加香脆,整碗面条变得格外的香,一口接一口地不停往嘴里送,最后把汤也喝得一干二净,有时甚至把碗也舔上几下。
煮腊排骨的油油饭也是很让我期待的。将米淘干净后倒入锅里,加上一些红苕、红萝卜或白萝卜颗粒、饭豆或者豌豆等,取下一根或者两根腊排骨,砍成五六厘米长的小段,放入锅里。等稀饭煮熟了,揭开锅盖,那浓浓的香味随着袅袅蒸汽顿时弥漫整个厨房,直钻心肺。这时也顾不上烫,心急火燎就吃。吃上小半碗,额头上开始冒出细微的汗珠,从头到脚整个身子都暖和了。这时,挑起稀饭里面的排骨,慢慢地啃、慢慢地品、慢慢地回味。
从冬月到次年三四月,这些腊肉、排骨、腊肠的味道,一次一次飘散在屋里,幸福的感觉就一次次在心底升腾。这时光,就如陈年老酒,在期待和分享美食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腊肉制作,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熏制。将晾晒好的腊肉放入铁皮桶、自己制作的简易灶台或者其他用具里,上面用纸壳等覆盖好。灶里,先用干柴点火,随后把生柏丫盖在上面,让烟缓缓上升,再不时往灶里撒些平时准备的桔子皮、花生壳、核桃壳、锯木面这些物料,让烟环绕腌腊肉、香肠等。随着这烟气的升腾、蒸融,这历经春夏秋冬的树叶、果皮、外壳的气息,都融进了冬日倍加温暖的火堆里,见缝插针地挤进腌肉的身体,让肉吸进四季的气息。很快,这鲜色的肉开始流油,慢慢变成黄橙橙的,原本单薄的肉也变得更加厚实。
就这么简单地熏上一两个小时、两三个小时,腊肉就成了。然后,穿上钩子,挂在窗户或者屋里,让肉自然风干,也让烟的气息进一步融入浸透到肉里。再过七八天,腊肉就可以蒸煮上餐桌了。吃着那一片片红里透着些金黄的腊肉,那散发着人间烟火的香味就会在嘴里、在胃里久久萦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