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把问题底层原理搞清楚”就是基础研究
包云岗
日前,谷歌旗下的DeepMind公司在《自然》上发表论文,宣布使用其开发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Fold2预测了人类98.5%的蛋白质,并决定公开AlphaFold2的源代码,免费开源有关数据集,供全世界科研人员使用 。这一突破性进展立刻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认为AlphaFold2是“人工智能对科学领域最大的一次贡献,也是人类在21世纪取得的最重要的科学突破之一” 。
那么,AlphaFold算基础研究吗?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将AlphaFold归为工程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不只是工具,也不仅仅是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而是在基础研究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笔者对于李国杰的这个论述特别有共鸣,同时个人对基础研究有以下几个观点,仅为抛砖引玉 。
选择合适的“基础研究”的定义
科研有其自身的规律与法则,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就会事倍功半 。那么,基础研究有什么规律?事实上,对于基础研究不同的定义反映了不同角度的认知,对应的具体实施方式也不同 。总的来说,过去几十年主要有两种对基础研究的定义 。
其一,VannevarBush在线性模型下定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种模式把基础研究看作一个知识储备池,是技术进步的源泉 。在这种定义下,基础研究的作用是产生知识,不需要考虑和具体技术的关系,因此在实施层面,“广撒网”可能是最有效的产生多样化知识的方式 。
其二,Donald E.Stokes通过四个象限来定义不同的研究类型,Stokes把基础研究分为纯粹基础研究(玻尔象限)与“由应用驱动的”基础研究(巴斯德象限) 。在实施层面,波尔象限和线性模型下的基础研究基本一致 。而巴斯德象限中,要用尖端的基础科学研究来解决迫切、强烈且巨大的现实需求;在实践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倒逼”科研人员把一些应用问题的底层原理搞清楚 。
笔者更青睐Stokes的四象限模型 。在笔者看来,“把问题的底层原理搞清楚”就是基础研究 。其实波尔象限与巴斯德象限在具体科研实践时是一样的,就是“把问题的底层原理搞清楚”,只是问题的来源有所不同而已 。
波尔象限的问题主要来自学科自身,如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现象;而巴斯德象限的问题主要来自现实应用,如牛奶如何保鲜 。从“把问题的底层原理搞清楚”这个角度来看,只要能提出一些未解的问题,那就有潜力做出好的基础研究工作 。
要高度重视自研科研基础设施
我们可能都有一个体会,科技攻关时“第一次”往往特别困难,比如第一架飞机、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款CPU、第一次火星登陆等 。哪怕曾经有其他国家实现过,另一个国家要实现“第一次”依然很艰难 。
这主要因为这些“第一次”输出的不仅仅是一款原型系统,还包含背后一套研制该原型系统的技术流程以及相应的平台、材料、试剂、设备、仪器等,也就是科研基础设施 。这些科研基础设施的作用正是“把问题的底层原理搞清楚”,比如,为研制飞机建设的风洞,研制CPU需要的高精度仿真器和模拟器 。即使物理、化学、天文等领域的基础研究,现在也离不开各种尖端设备和仪器,像研究核聚变的托卡马克装置、研究天文的望远镜等 。
笔者从事的CPU芯片设计,被很多人看作是纯粹的工程技术,认为这里面没有基础研究 。但笔者并不认同 。
举个例子,苹果最近推出的M1处理器性能甚至超越Intel的桌面处理器,这得益于M1采用了约600项ROB,这完全颠覆了传统CPU架构设计人员的观念,因为以往CPU的ROB一般都不超过200项 。也许用反向工程思维,可以很快做出一个也具有600项ROB的CPU架构设计来 。但是,苹果为什么这么设计?为什么是600项ROB,而不是400项,或者800项?反向工程只是工程技术,但如果能把“问题的底层原理搞清楚”,那就是CPU架构设计领域的基础研究 。
推荐阅读
- 咖啡|前滩太古里,TA们透过唇语“听见咖啡”
- 牛肉|百县千碗丨数九寒冬,到哪儿吃“暖”?
- 青菜|东北女子在西安生活6年,囤200斤白菜腌酸菜,成疫情“最富的人”
- 鸡蛋|冬补三九,宁可不吃肉,也要常吃10种“根菜”,抵御寒冷安稳过冬
- 蒸鱼|料酒不是“万能去腥调味料”,记住“3买4不用”,搞错了适得其反
- 抖音怎么送灯笼给抖音好友(如何送灯笼给抖音好友)
- 土豆|东北人爱吃的6道“硬菜”,不放一点儿肉,却比肉还受欢迎!
- 龙虾|普洱茶界独一无二的“勐海味”,究竟是什么味?带着点海腥味吗?
- 勐海|普洱茶界独一无二的“勐海味”,究竟是什么味?带着点海腥味吗?
- 饺子|元旦假期到,精选“6款水饺”,好吃好做又实惠,吃完顺利一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