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时功率|我们为什么要“主动”引雷?


瞬时功率|我们为什么要“主动”引雷?
文章图片
工作人员远程发射专用引雷火箭 。大气物理所供图
采访人员 赵广立
每年的6~8月是我国雷电灾害的高发期 。8月10日媒体报道称,近日大连一55岁男子在海边扒贝类时疑遭雷电击中不幸身亡,人们猜测其死因“大概是工具(扒贝类用的耙子等金属工具)把雷引来了” 。
雷电灾害不仅危及人员或动物生命安全,还容易引发火灾,造成电力系统、通信系统、雷达天线及其他电子信息系统故障而产生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 。
防雷减灾的前提是更加了解雷电 。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研人员就着手开展了“人工引雷”试验 。直到今天,人工引雷作业仍是人们研究和认识雷电的重要手段 。从网上流传的人工引雷视频中可以看到,一道闪电从天而降,宛若孙大圣的“金箍棒”一般笔直入地 。
人工引雷是什么?人工引雷的目的是什么?对于我们应对雷暴灾害有哪些帮助?近日《中国科学报》专访了专门从事人工引雷作业的科研团队——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物理所)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副研究员蒋如斌及研究员郄秀书 。
初识人工引雷:人类控制利用雷电梦想成真
《中国科学报》:能否简要介绍一下人工引雷这项技术?
蒋如斌:人工引雷是指向起电的雷暴云体发射拖带金属导线的专用引雷火箭以引发雷电的专门技术,被称为“火箭—拖线人工引雷技术” 。通常在合适的雷暴电场条件下,当引雷火箭上升达到200米左右的高度时即可引雷成功 。
《中国科学报》:人工引雷是近年来兴起的吗?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郄秀书:其实,人工引雷试验已不是新鲜事物了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法、中、日等国都先后成功开展了人工引发雷电试验 。中科院原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曾于1977年利用土火箭首次人工引雷成功,1989年利用专用引雷火箭引雷成功 。
我们在山东滨州的人工引雷试验开始于2005年,并首次在国内测到峰值达数万安培的回击电流波形 。2006年开始,中国气象局也在广东从化持续开展人工引雷试验 。
为进一步改进火箭性能,大气物理所与中国航天总公司陕西中天火箭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2008年联合研发了新型人工引雷专用火箭,并在2009年的人工引雷试验中首次使用并取得成功 。目前国内的人工引雷试验都使用了我们研制的引雷火箭,成本比进口的引雷火箭低很多 。
截至目前,国内成功人工引雷总次数估计超过300次 。
可以说,人工引雷使得人类控制雷电、利用雷电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我国的人工引雷科学试验发展到今天,背后凝聚着三四代人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成果来之不易 。
《中国科学报》:什么天气条件下适宜开展人工引雷作业?如何把握最好时机?
蒋如斌:自然界中,绝大部分雷电发生于对流旺盛的雷暴云中,这也是开展人工引雷作业的必要条件 。通俗地讲,人工引雷就是把即将发生的自然雷电,提前几十到几百毫秒人为诱发到指定位置,使其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 。
引雷的最好时机是自然雷电即将发生但尚未发生之时 。引雷作业需要根据强对流天气实况、地面大气电场、自然雷电发生频率等信息,判断雷暴云的起电状况,确定发射引雷火箭的时机,一般要求雷暴云的对流比较旺盛、起电相对剧烈 。
再看人工引雷:科学认识雷电用途多多
《中国科学报》:人工引雷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郄秀书:目前为止,人工引雷的最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更科学地认识雷电 。人工引雷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可控状态下进行,为集中多种观测设备对雷电进行直接和近距离测量提供了条件 。随着人工引雷技术趋于成熟,人工引雷试验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通信、石化、电力等行业的雷电防护技术测试,以及雷电定位系统的效果评估等方面得到了应用 。当然,也希望有朝一日能更好地干预和影响雷电、控制雷电,甚至安全利用雷电,但这都要建立在对雷电的科学认识之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