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光生|百岁丁光生:制药为民 编辑有学


丁光生|百岁丁光生:制药为民 编辑有学
文章图片
1991年,二巯丁二钠、二巯丁二酸三位主要研究人员合影(左起:谢毓元、丁光生、梁猷毅) 。上海药物所供图
宋文珂 黄辛
7月23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药物所)丁光生研究员迎来了百岁生日 。
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曾写诗赠丁光生:“丹心报国渡重洋,细雨润物绣华章;几案常展经纶书,杖履不涉名利场 。新药评价自君倡,期刊规范赖翁扬;最是难能可贵处,直人快语暖人肠 。”
这首诗正是丁光生几十年科学生涯的写照 。如今,丁光生仍然坚信且践行“珍惜光阴,艰辛创业,其乐无穷” 。
胸怀大志 远渡重洋
1921年7月23日,丁光生出生于北京 。1946年,丁光生通过当时的全国统一公费留学考试,到美国学习临床麻醉学,堪称中国第一代临床麻醉学家 。
留美期间,丁光生主要开展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的代谢和毒理研究,建立了普鲁卡因及其代谢产物二乙基氨乙醇的微量测定方法,并于1950年6月获芝加哥大学药理系博士学位 。自1947年9月起,丁光生还在芝加哥大学外科任临床医师,同年成为美国麻醉师协会及国际麻醉研究会会员 。
丁光生一面从事实验研究,一面做临床医师,理论联系实践,这在当时留美的中国学者中是不多见的,被医院同事和病人亲切地称为“Dr. Dr.Ding” 。
【丁光生|百岁丁光生:制药为民 编辑有学】1950年,美国政府对留美中国学生进行了严格控制,丁光生骤然间面临人生抉择 。丁光生回忆,他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张照片,描述的是解放军为了不扰居民而夜宿南京路的情景,从而坚定了回国信念 。丁光生在《创新求实艰苦奋斗报效祖国》中写道:“1951年7月17日,当我提着两个沉重的箱子走出罗湖火车站,第一次见到五星红旗时,禁不住热泪盈眶 。”
归情拳拳 开基立业
上海药物所的前身是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自1932年建所至上世纪50年代初,其研究工作缺乏药理工作的配合,很多时候需将样品寄往美国进行药理实验 。随着国际形势变化,样品寄送渠道受阻,上海药物所亟须建立自己的药理研究室 。当时,该所负责人赵承嘏遍觅良才以筹办药理研究部 。
1951年7月27日,丁光生到位于上海武康路395号的上海药物所赵承嘏处报到,开启了白手起家、筚路蓝缕的创业征途 。
筹建药理组期间,从实验台的图纸设计,仪器设备的订购、加工,到规章制度的制定,药理学研究队伍的培养……丁光生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由于药理实验离不开动物,他把仓库改建成动物房 。天冷水泥不易干,他就守着炭炉去促干,夜里睡在施工中的动物房内 。
经过近30年的艰苦创业,丁光生先后领导筹建了国内最早的抗高血压和抗血吸虫病药物研究室 。在防治血吸虫病的药物研究中,丁光生组织筛选过几百种合成药 。发现锑剂巯锑钠(Sb-58)可肌肉注射治疗人和耕牛的血吸虫病;发现非锑剂敌百虫口服有效后,曾在农村治疗过上万名血吸虫病人 。
之后,他深入研究锑剂在体内的毒性与代谢,推动了锑剂的药理研究 。虽然,巯锑钠最后没有成为一个很好的血吸虫病治疗药物,但合成巯锑钠的一个中间原料——二巯丁二钠却在丁光生、梁猷毅等人反复实验后,发展成为对重金属中毒具有解毒疗效的创新药,用于锑、汞、铅、砷等中毒及肝豆状核变性 。
1965年12月17日至18日,二巯丁二钠在上海召开的成果鉴定会上顺利通过鉴定,成为我国首创的重金属广谱解毒药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