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印本|公鼠怀孕实验不是“为知而求知”的自由学问( 二 )


因而,不论科学家本人在实验目的和个人陈述中如何坚定表达自己“为了知而求知”,其中“为了知”的背后都隐藏着不可抹去的“为了人”的大背景 。
此论述在大众行为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论证,在6月18日前瞻网关于公鼠怀孕的报道界面中,网民评论部分基本上均是“男人怀孕”的联想,现当代人类已经被科学进行了基因式的规训 。因而,哪怕是不具有搭建和人之间产生联系的直接因果链条的动物实验,人类也会主动且不自觉地将科学作用的对象替换为人类自身,从而去追求科学的实用性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人类脑海中的“公鼠怀孕”图景不经加工地转换为“男人怀孕”图景,从而引发了人类对自身的伦理大焦虑——男人生孩子符合公序良俗?
使人伦理敏感的动物实验的伦理审查应当加入以人为道德主体的社会伦理审查
张荣佳在PubPeer上的声明强调,“公鼠怀孕”实验仅是一个动物实验,不应该与人相联系 。他的论述是试图欲将“公鼠怀孕”实验的伦理争议局限于动物伦理的茧房内,将道德主体限定为动物而不扩展到人 。
的确,在科学技术层面,可以绝对地将动物实验和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进行泾渭分明地切割 。但是科学具有社会建构性,科学在社会群体脑中有一种建构性的图景,即“公鼠怀孕”图景不经地被建构为“男人怀孕”图景,也即图景的转化过程中实验中的道德主体由“动物”替换为“人” 。在此番过程中,尽管人没有以科学操控对象的形象出现,反而是在造物主的上帝角色,但是人却成为了动物实验的道德主体以及人被异化为科学操控的对象 。
因而,相关新闻的读者关注的重点绝不在于实验鼠本身的权益保障问题,这只是伦理学家用来批判“公鼠怀孕”实验伦理正当性的理由之一 。但普罗大众绝对会由此联想到该实验的技术上能否、道德上可否和社会效益上合适否等系列“人”类专属问题,从而产生“男人怀孕”的伦理大焦虑 。
因而,当“公鼠怀孕”等动物实验,将实验对象由动物替换为人后,若会成为使人伦理敏感的议题,那么对它的伦理审查中应当超出动物福利之外加入以人为道德主体的社会伦理审查 。与之对应,科研人员在设计此类科学研究之前,以及伦理委员会在审查此类科研项目过程中,均要充分考虑到广泛的以人为道德主体的社会伦理影响 。
【预印本|公鼠怀孕实验不是“为知而求知”的自由学问】(作者:吴焱斌 王岳,单位: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