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争鸣“碳中和”,专家献良策

2021中关村论坛以“智慧·健康·碳中和”为主题,呼应了全球化时代的脉动,契合当今世界的重大关切 。
“碳中和”作为2021中关村论坛的三大主题之一,贯穿于多个平行论坛 。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碳中和”实现的挑战、机遇、路径、技术等展开了深入探讨,共同为应对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提供科技解决方案 。
“碳中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系统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气候变化成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谢克昌表示,能源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气候、国家安全等主要维度都有重要影响 。以能源为核心的系统,内部是相关联,相互耦合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系统 。
他认为,“碳达峰”的阶段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的,是一个科学问题,不是数字游戏 。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特别是发达的西方国家是一种自然达峰,而我国争取碳达峰,在路径、建设、政策等方面的制定依据是判断其能否与“碳中和”顺利衔接,而非简单的加减法 。
“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能源和各个维度间的内在联系,决策时就会时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这也是能源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双碳战略也是如此 。”谢克昌表示 。
在他看来,建立一个以能源为核心,并广泛关联经济、社会、气候、生态环境、科技政策等维度的开放性的大数据体系,对于破解能源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非常必要 。
此外,他还强调,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的长度和程度的强弱,取决于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 。对于以化石能源,特别是以煤炭为主的,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权既是能源的安全权,又是经济的发展权,不切实际的能源转型将为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带来伤害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贵瑞表示,“碳中和”在全球意义上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修正自我行为的一种表达 。同时它还是地球生物圈在演变过程中,人类的一种干预行为 。
基于此,他指出,在全球尺度上谈“碳中和”问题,需要理解“如何重塑自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通过人类巨大的全球规模的生态工程来调解环境”、“我国应该怎么办”三大问题 。
实现“碳中和”要以“技术为王”
“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全球参与的世纪大考,我国应该如何“应考”,并考出理想“成绩”?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表示,对我国而言,“碳中和”是经济社会的系统性转型,不能仅依靠行政力量和资本力量,一定要依靠技术的力量,建立一个完整的、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这是我们科技界重大的任务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表示,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走向“碳中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对保障国家电力安全、能源安全,特别是未来能源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至关重要 。
【碳中和|争鸣“碳中和”,专家献良策】概括而言,这需要纵向的发、输、配、用和“源网荷储”协调规划,横向多能互补,发展多种类型的商业化储能技术,调动各种灵活性资源 。“它的目的在于安全、可靠、灵活地供电,在极端情况下保证供电安全,在常态下确保经济社会正常运行 。”杜祥琬表示 。
谢克昌认为,在“泛能源大数据”系统中,科技是改变能源和碳排放的关键手段 。因此,双碳战略中,最重要的就是科技战略 。
他指出了两种不同的“碳达峰”路径,一是快马加鞭,在“碳达峰”前上更多项目;二是科学谋划,建设与综合发展衔接的项目,自然形成峰值 。他强调,第一个路径不可取,第二个路径可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