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坦|“时代楷模”刘永坦:开辟一条永恒的坦途

9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
2019年,刘永坦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仅仅一年后,他便将800万元奖金悉数捐给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永瑞基金”,聚焦国防电子工程领域,旨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
刘永坦倾尽一生,为国家筑就了一道“海防长城”,凝聚了一支“雷达铁军”,又在自己8旬高龄时,通过设立基金,传递出了一支热烈的火把,鼓励更多年轻人踏上这条艰辛而光荣的道路 。
打开“千里眼” 筑造“新长城”
中国有着长达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12海里的领海权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这是殊为宝贵的财富,也是必须捍卫的前线 。
从1840年到1940年的100年间,西方列强和其他国家从海上入侵我国达到479次,入侵舰船达到1860多艘次……
没有强大的海防,就没有稳固的国家安全 。如何给我国的海疆装上“千里眼”,料敌机先、有备无患?如何为万里海岸线筑就“新长城”,保家卫国、坚不可摧?
这是刘永坦用一生回答的问题 。而他历经数十年的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最终交上了一份辉煌的答卷 。
一次次冲破国外技术封锁,一次次突破国内科技瓶颈,开辟了我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打造出全天时、全天候、具备远距离探测能力的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我国也由此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
彻底打破地球曲率限制,让原先看不到的飞机、舰船,甚至超低空飞行的隐身战机,都在我国的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前一览无余,无所遁形 。
如此壮举,如此功勋,刘永坦和他的团队是怎么做到的呢?
起航再起航 前进再前进
1981年,刘永坦从英国学成归来,带回了研制新体制雷达的视野和决心 。
次年初春,他赶赴北京,向当时航天工业部预研部门的领导汇报了国际上新体制雷达的前沿动向,提出了发展中国新体制雷达的构想 。
在此之前,中国曾经对新体制雷达进行过突击性的会战攻关,但由于技术封锁、难度过大,迟迟难以破局 。
【刘永坦|“时代楷模”刘永坦:开辟一条永恒的坦途】这一次,刘永坦等人拿出了20多万字的总体方案论证 。
在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他们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了课题组 。1986年,课题组就完成了“某些单项技术已经进入国际国内先进行列”的关键技术攻关 。
但刘永坦心里清楚,这离实际应用还有相当差距,他果断提出,建立雷达站,把这些关键技术真正地用起来 。在航天部和哈工大的共同支持下,他们于1988年在威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 。
1990年4月3日,他们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了一个小小的光点 。一开始,大家都没反应过来这是什么 。直到刘永坦指着它说:“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一时间,大家热泪盈眶、相拥而泣 。
1991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同年,刘永坦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
但他从不在功劳簿上流连,果断提出更进一步,把实验室的成果真正变成现实中的应用 。此时团队成员刚刚经历了长达8年艰苦卓绝的工作,还没来得及喘息,但所有人都支持他的决定 。
“我们想得很简单,就是非常信任刘老师的远见,也崇拜他的学识和人品 。大家都相信,跟着刘老师干不会错 。”一位团队骨干说 。
1997年,新体制雷达被批准正式立项,哈工大作为总体单位承担研制工作 。当时刘永坦的团队只有20几个人,面对的却是一系列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的国际难题 。他们再一次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我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实现了国家海防预警科技的重大原始创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