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硬核”水稻实验基地丰收在即

戴着草帽、肤色黝黑、面朝黄土背朝天,南京农业大学土桥水稻实验基地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领衔的水稻遗传育种团队,深耕育种、醉心稻田 。
他们在水稻田里选“美”、选“强”、选“个性”,不断选育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的水稻品种,力求让百姓“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 。
【硬核|“硬核”水稻实验基地丰收在即】在这里,科学家培育了宁粳系列水稻新品种,并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水稻也要“相亲”
这里不仅是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粳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的水稻育种基地,也是南京水稻种质资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基地主要定位于种质资源的保护收集、基础研究的“大田验证”、关键育种材料的创制、水稻重要性状的鉴定等 。10多名教授带领着包含硕博士在内100多名成员的团队,承担着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等40项课题 。
黝黑的皮肤是土桥基地水稻育种人的共同特征,当他们戴着草帽往稻田里一站,没有人能将他们与农民区分开 。
与农民不同的是,他们满嘴都是“品种、组合、品系、株系”这些专业术语 。
每年5月是南京地区水稻种植期,在播种前两个月,科研人员便开始构思、预测未来的育种趋势,规划今年的育种方案 。
要在浩如烟海的水稻品种中,选出拥有心仪性状的亲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刘喜站在稻田里,取下套在一株水稻上的牛皮纸袋,上面详细记载着这株水稻的亲本信息 。这是他今年的育种材料之一,目标是培育一种抗虫又高产的水稻 。
刘喜说,杂交育种最精细的程序是给水稻“绣花”——先用剪刀剪开颖壳,再去掉花药,母本水稻的每一粒的花药都要去除干净,接下来就是授上心仪对象的花粉了 。授粉最佳时间是每年7~8月的上午11点至下午1点,也是一天中太阳最毒的时候 。
就这样,原本靠自交繁衍的水稻打破了“近亲结婚”的桎梏,在育种专家的牵线搭桥下,和“性格”更互补的对象走到一起 。而它们的后代,也会继承它们的优点,在这片土地继续繁衍 。
良种是“考”出来的
与一般的水稻农场不同,到了秋收时节,这里便形成俄罗斯方块似的水稻迷宫 。
“1个品种的培育至少要花上10年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员刘世家说,选亲本杂交、分离群体、选单株、小区测试、品种审定、推广,这一系列过程下来,顺利的话就要花上10年 。
长江中下游的水稻种植区延续着一年一熟的耕作模式,每代种子的繁殖都要经历一年的时间,这意味着要育成一个成熟的品种,至少要花费六七年的时间,十年磨一剑更是一种常态 。
为了加快育种周期,每年冬天,水稻遗传育种团队就像候鸟一般,带着秋天收获的种子来到位于海南的南繁基地播种下一个世代的水稻 。待海南的水稻成熟后,再将其带回南京繁殖下一代种子,周而复始,年年不断,运气好的话,能够缩短一半的育种时间 。虽然5年时间依旧漫长,却是育种路上前进的一大步 。
三月选亲本,五月播种,六月移栽,八月做杂交,十月收种,剩下的时间,土地休息了,人也能一起休息吗?
答案是否定的 。“江山代有良种出,各领风骚二十年”——良种是“考”出来的 。
经过田间的选择,首先要进行测产 。接着,产量符合要求的材料,要进行“考”种,就是测定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等性状,计算结实率 。还要进行米质检测,包括碾米品质(出米率等)、外观品质(垩白度等)、理化品质(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等) 。各方面符合要求的还要进行食味品尝,只有综合性状优良且食味佳的材料才能进入品比以及申报区域试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