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数字时代 如何开展历史人文研究?

在近日举行的“中俄数字经济示范项目——数字人文技术直播”活动上 , 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包平 , 发表了自己对数字时代历史研究发展的看法 。
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包平解释:中国有一个特殊历史文献方志 , 之前叫地记、图经 , 是一种中华独有的历史文献 , 据中华书局《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1985)记载 , 我国历代 (南朝宋至1949)方志 8200 余种;收录范围:通志、府、州、厅、县志、乡土志、里镇志、卫志、所志、关志、岛屿志 , 以及一些具有志书体例和内容的方志初稿、采访册、调查记等 , 山、水、寺庙、名胜等志除外;据《中国数字方志库》 , 收录 11000 种 , 这里还有旅游志和一部分国外的 , 我们现在正在普查 , 对地方志里记载有物产的都收集起来 , 尽可能把国内外收集全 。地方志古籍文献约占中华古籍十分之一 。
很长一段时间 , 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还没有发展 , 我们用手工方式把手抄本资料进行专题提炼 , 曾经出过八个专题 。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开展一些专题研究 , 出版了一些专著 。王利华教授曾饱含深情的回忆:“一度雄心勃勃地想要从人的生物属性和自然环境因素出发重新解说中国史 , 于是利用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所珍藏的大量动植物文献 , 开始写些不伦不类的文章”;恰恰是这些交叉性的思维 , 构建了他中国环境史的理论体系 。
包平表示 , 当前正在构建"数字人文+科技史研究"的模式 , 开展数字人文研究基础设施 。自2008年开始 , 基于内容的智能知识组织与知识挖掘 , 已解决或正在解决的技术问题:
1、古籍资源收集、整序、校勘与知识库构建技术 。这个永远在路上 , 因为资料本身有残缺 , 也有一些误传 , 这里工作一直要做 , 我们有基础团队在做这项工作 。
2、标注标准的建立与本体构建 。基于这些素材库怎么样建立一些标准 , 建立一些规范 , 建立计算机识别进一步加工中间的素材库 。
3、实体的智能识别优化方案目前我们做了多套方案 , 从当初的规则和统计 , 到最后调节 , 到现在深度学习等等 。
4、知识重组、再造与活化 , 将来这套资料碎片化 , 经过精准标注 , 根据需求重组再造 , 应用活化 。
5、基于GIS和社会网络德克士华时空关联展示与分析 。
6、数据源不同展示 。
【数字时代|数字时代 如何开展历史人文研究?】数字时代历史研究的现实需求 , 数据时代可在当下和未来使史学家成为数据文献专家;计量史学让习惯于归纳和演绎的传统学者打开了新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视角 , "数据"与"问题"驱动相互验证、启发;结合微观史精于处理文献的优势 , 学会采用大图景、大历史的研究维度 , 让史学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更好地服务于现实需求与社会发展 。(张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