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quo|通往月背之路( 二 )


“这是一个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时刻 。”李剑说 , 这也是促使他们写下《月背征途》这本书的原因 。
“那个时候 , 我们就在想 , 我们经历了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事件、未来人们会对这些事件怎么看、我们的孩子对此会有怎样的认知 。我们把这些问题列了出来 , 在一起讨论 。我们感觉到 , 自己正在经历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 是中国航天的重要历程 。我们有义务把它记录下来 。”李剑说 。
于是 , 写惯了技术方案的“理工生”开始写起了科普文章 。从2019年3月起 , 这些文章以《“玉兔二号”驾驶日记》为题陆续在“我们的太空”微信公众号上发表 , 到如今已经发表了20多篇 。它们也构成了《月背征途》一书中最精彩的部分 。
“从2019年1月3日‘两器分离’到2019年1月13日是‘玉兔二号’在月背度过的第1个月昼 , 在此期间‘玉兔二号’与‘嫦娥四号’完成了‘两器互拍’ , 成功实施了首次科学探测 , 然后进入第一次‘休眠’ 。‘嫦娥四号’还忙里偷闲 , 在月背种了一把棉花 , 并在月夜为人类测量到了月背最低温度 。”
“2019年6月26日至7月9日是‘玉兔二号’在月背度过的第7个月昼 。在这个月昼里 , 驾驶员研究纠正了‘玉兔二号’‘赖床’的问题 , ‘玉兔二号’在月背的作息时间更加规律 。”
“2019年12月20日至2020年1月2日是‘玉兔二号’在月背度过的第13个月昼 。在这个月昼‘玉兔二号’按科学家团队的要求开始‘南征北战’ , 为探测南行路上的一个石块而‘三顾茅庐’ , 终于取得‘真经’ 。在这个月昼里 , ‘玉兔二号’还要在‘睡梦’中度过自己1周岁的生日 , 真是收获满满、幸福满满 。”
如今 , “玉兔二号”在月背的工作仍在持续 , 驾驶员们“萌萌哒”的记录也在继续 。
最大的粉丝是NASA
从萌生写书的念头到完成初稿 , 主创团队用了近两年的时间 。在这两年里 , 作为飞控中心的核心技术人员 , 他们目送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 护送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安全返回;引领“天问一号”探测器飞离地球轨道 , 赶赴“火星之约”;紧锣密鼓地进行空间站建造阶段飞控任务的准备工作 。而这本书的写作正是在他们繁忙的工作之余、在一个个挑灯奋战的不眠之夜中完成的 。
“得知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决定要出这样一本集纪实、科普于一体的书籍时 , 我非常高兴 , 也有些担心 。”在新书首发式上 , 吴伟仁说 , “高兴的是我们探月人终于意识到了记录探月历史、传播科学知识、弘扬航天精神这件事的重要意义 , 意识到了自己的历史责任;担心的是科普是件很难的事 , 出书更不是朝夕可就的 , 这些写惯了任务方案的人 , 能不能干好这件事呢?”
这种担心并非没有缘由 。事实上 , 这些“理工生”们一开始写出来的确实是一篇篇“技术笔记” 。
“有些科学原理和场景 , 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熟悉和简单的 。可是要把它们讲给公众听 , 一开始怎么都讲不清楚 。”该书创作人员于天一说 。
“于是 , 我们先把这些‘技术笔记’拿给自己人看 , 找出其中晦涩的语言去修改 , 把风格统一 , 然后再拿给‘航天小白’们看 , 看他们能不能看懂 。如果看不懂 , 我们就再改 。这本书就是这样一遍一遍打磨成今天的面貌的 。”该书创作人员韩绍金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