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衍生物|青蒿素:“中国神草”炼就全球抗疟良药( 二 )
1972年3月,屠呦呦在“523”办公室主持的南京中医中药专业组会议上,报告了青蒿乙醚中性粗提物的鼠疟、猴疟抑制率达100%的结果 。
“523”办公室要求,当年必须到海南临床,看一看效果到底如何 。
而191号提取物在临床前试验时,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发现了疑似毒副作用 。到底是动物本身存在问题,还是药物所致?搞毒理、药理实验的同事坚持:只有进行后续动物试验、确保安全后才能上临床 。
“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为不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 。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一起住进北京东直门医院,经过一周的试药观察,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 。
带着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屠呦呦等人去往海南昌江地区进行临床验证 。结果显示,该药品对当地、低疟区、外来人口的间日疟和恶性疟均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对11例间日疟患者,有效率达100% 。
随后,课题组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找到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 。1972年11月,在团队成员倪慕云的色谱柱前处理的基础上,钟裕蓉采用硅胶柱分离,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石油醚洗脱,最终获得具有抗疟作用的有效单体青蒿素 。青蒿素就此诞生 。
“获得有效成分只是第一步,要应用还必须先进行临床试验,这就需要大量的青蒿素 。”课题组成员姜廷良回忆,课题组“土法上马”:用7口老百姓用的水缸作为实验室的常规提取容器,里面装满乙醚,把青蒿浸泡在里面进行提取 。
设备简陋,没有排风系统,更没有防护用品,科研人员除了头晕眼胀,还出现鼻子流血、皮肤过敏等症状,屠呦呦也出现了中毒性肝炎 。
然而,她们并没有止步于青蒿素 。1973年,课题组还首次发现了疗效更好的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 。这是屠呦呦及其课题组对中国乃至世界作出的又一重要贡献 。
青蒿素类抗疟药,是举国体制的成果、集体主义的结晶,也是自主创新的杰作 。屠呦呦常强调,荣誉,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
走过近半个世纪 青蒿素研究继续前行
如今,发现青蒿素已经近半个世纪了,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已走向国际抗疟临床,成为全球抗疟的一线药物 。
毋庸讳言,青蒿素对全球疟疾防治功不可没,但其治疗疟疾的深层机制仍模糊不清 。尤其是青蒿素的抗药性,是屠呦呦一直关心的问题,也是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挑战 。
欣喜的是,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团队对外公布,其青蒿素抗药性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 。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继刚,采用化学生物学方法,研究血红素激活青蒿素的过程,发现激活的青蒿素可与疟原虫的100多种蛋白以共价键结合并使之烷基化,破坏疟原虫的诸多生命过程,从而杀死疟原虫 。这个血红素激活的多靶点学说已得到国际抗疟学界的认同,对揭示青蒿素抗疟的深层机理、耐药现象并促进更有效的临床用药等意义重大 。
王继刚介绍,根据研究,青蒿素在人体内半衰期很短,仅1至2小时,而临床推荐采用的青蒿素联合疗法疗程为3天,青蒿素真正高效的杀虫窗口只有有限的4至8小时 。而现有的耐药虫株充分利用青蒿素半衰期短的特性,改变生活周期或暂时进入休眠状态,以规避敏感杀虫期 。同时,疟原虫对青蒿素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物“抗疟配方药”也可产生明显的抗药性,使青蒿素联合疗法出现“失效” 。
针对此,团队提出了新的应对治疗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3天疗法增至5天或7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 。“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合理和战略性地应用青蒿素联合疗法(ACT)是应对治疗失败的最佳解决方案,也可能是唯一解决方案 。”王继刚强调 。
推荐阅读
- 三月四月谚语(三月四月谚语有哪些)
- 小青蛙像什么比喻句(小青蛙怎么写比喻句)
- 青菜|东北女子在西安生活6年,囤200斤白菜腌酸菜,成疫情“最富的人”
- 青鳗怎么做好吃(青鳗鱼怎么做好吃)
- 青口贝蘑菇汤怎么做(青口贝蘑菇汤的做法)
- 椰奶怎么做才能更香(椰奶做法)
- 产妇吃的肉末炒青菜怎么做(产妇吃的肉末炒青菜做法)
- 青柠鸡尾酒怎么做(青柠鸡尾酒的做法)
- 香肠炒青蒜怎么做(需要准备哪些调料)
- 海带炒青椒怎么做(制作海带炒青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