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衍生物|青蒿素:“中国神草”炼就全球抗疟良药

100多种
激活的青蒿素可与疟原虫的100多种蛋白以共价键结合并使之烷基化,破坏疟原虫的诸多生命过程,从而杀死疟原虫 。
这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更是中药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
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曾经,人们谈“疟”色变,有数字显示,此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此病 。
自20世纪70年代青蒿素问世以来,所治愈的疟疾患者不计其数 。青蒿素类抗疟药,成为疟疾肆虐地区的救命药 。
背后的艰辛,唯有经历的人才能体会 。屠呦呦,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其感受更深、付出更多 。
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7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9年,获得“共和国勋章” 。在抗疟药物研发道路上,默默耕耘了40多个春秋,是她,让 “小草”青蒿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神草” 。
然而,她却总说:“在全球疟疾防治的战场上,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有组织有目标的大团队作战才能逐步战胜疟疾 。”
确实,青蒿素是举国体制的结果 。40多年来,青蒿素、双氢青蒿素、复方蒿甲醚、青蒿素哌喹片……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在抗疟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走出国门,最终影响了世界 。
历尽艰辛 发现青蒿抗疟有效组分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16岁那年,因为患上肺结核,不得不中断学业两年 。这次来势汹汹的病情,也让她萌生了“治病救人”的朴素愿望:医药的作用很神奇,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能救治更多人 。
1951年考大学前夕,屠呦呦填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1959年,她参加了原卫生部组织的“中医研究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第三期 。在两年半的脱产学习中,屠呦呦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还参加了临床学习,深入药材公司,学习中药鉴别和炮制技术 。这些经历为她后来在中医药中寻得青蒿素灵感埋下伏笔 。
1969年1月底,39岁的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实习研究员屠呦呦,忽然接到一项秘密任务——“523”任务:以课题组组长的身份,研发抗疟疾的中草药 。正是上述经历,显露了她扎实的科研功力,被委以重任 。
接手任务后,屠呦呦翻阅古籍,寻找方药,拜访老中医,对能获得的中药信息,逐字逐句地抄录 。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个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课题组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 。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 。
到1971年9月初,课题组筛选了100余种中药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样品200余个,但结果令人失望 。
“我也怀疑自己的路子是不是走错了,但我不想放弃 。”屠呦呦说,只好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 。
从《神农本草经》到《圣济总录》再到《温病条辨》……终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的记载,给黑暗中摸索的课题组一抹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
为什么古人用“绞汁”?是不是加热破坏了青蒿里的有效成分?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来提取青蒿 。“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编号191号提取物,才真正发现了有效组分 。”屠呦呦说 。
实验过程繁复而冗长 。1971年10月4日,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动物抗疟实验最后出炉——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
科研人员以身试药 青蒿素终问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