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成因|天文+生物 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在人们印象中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向把目光投向深邃的宇宙 。近日 , 它却爆出了一项生物学研究突破——由其资助的研究合成了一个类似于DNA的分子系统 。这种分子系统能存储和传递信息 。它虽然并不是一种全新的生命形式 , 却告诉正在寻找地外生命的科学家 , 生命在其他星球可能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 需要重新思考他们正在寻找的东西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月21日出版的《科学》期刊上 。
天文学家与生物学的混搭似乎有些不寻常 。实际上 , 生命探测是NASA行星科学任务日益重要的目标 。搜寻类地行星和寻找地外生命 , 也正是天体生物学所关注的重点问题 。那么 , 什么是天体生物学?寻找地外生命有哪些探测方法?目前国际上有哪些正在开展或酝酿中的相关探测计划?采访人员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
一个曾遭受批评的研究领域
“地球上的生命到底从哪来?其他星球上是否有生命现象存在?碳基为主的生命 , 其存在的边界环境是怎样的?天体生物学试图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平劲松日前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说道 。
作为一个专有名词 , “天体生物学”最早出现于上世纪40年代 。1941年 , 加拿大布鲁克林学院的拉弗勒(L. J. Lafleur)在太平洋天文学学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天体生物学 。
美国是天体生物学的发源地 。上世纪60年代 , 美国的空间探索项目开展了对地外生命的探寻 。1964年 , NASA发射了“水手4号”火星探测器 。
作为第一个成功飞越火星的人类探测器 , “水手4号”传回的火星表面照片令人震惊——布满坑洞的地表一片荒凉 , 没有植被 , 也没有文明存在的迹象 。1976年 , 探测器“海盗”一号、二号先后登陆火星 , 它们在火星的现场实验发现火星的表面或近地表都没有生命的存在 。
接踵而至的坏消息 , 使得人们开始动摇 。古生物学家乔治·盖洛德·辛普森就曾经批评天体生物学为“没有研究对象的科学”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 , 上世纪90年代 , 有科学家提议 NASA 再次启动天体生物学研究项目 。其间 , 天文领域一系列新的发现也极大地推动了天体生物学学科的正式建立 。
平劲松举例道 ,  1996年 , 科学家研究发现木卫二欧罗巴上存在液态水海洋 , 而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还在火星陨石ALH84001中发现了可能与生物成因有关的磁铁矿 。新的发现帮助人们重拾信心 。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 天体生物学逐渐扩大为一个更为广阔的科学领域 , 形成了包括陆地微生物学、生命起源学、星际化学以及地球物理学等在内的交叉学科 。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李一良曾撰文指出 , 研究生命在宇宙中的起源、演化、分布和未来的天体生物学 , 是人类对地球上生命起源、演化的追问 , 对人类文明未来的思考 , 对环境变迁的忧虑 , 以及对空间和宇宙的探索 。
多种方式实现“眼见为实”
回顾天体生物学发展的历程 , 不难发现其一路走来经历了各种起起落落 。令该领域科学家感到振奋的是 , 2018年10月 , 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发布经美国国会授权的报告《寻找宇宙生命的天体生物学战略》 。该报告建议拓展对宇宙生命的搜索 , 支持更广泛的生命信号和环境的研究 , 并将天体生物学纳入未来探索任务的所有阶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