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MO|ECMO是患者救命稻草?医生:仅是体外生命支持技术( 三 )


崔晓磊介绍,近两年,河北省的ECMO应用,很大一部分都在他供职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2020年,河北省共开展97例ECMO治疗,其中38例在他所在的急诊科 。
去年武汉封城时,他正开车回邢台老家,“河北的重症患者很少,我没觉得疫情很近 。”10天之后,他被派往唐山、沧州支援,待了70多天 。
他记得,当地有掌握ECMO技术的团队,但一听领导说“百分之百保证患者存活”,就对操作“有点拿不准了” 。
崔晓磊不怕 。2016年他在北京接受ECMO技术培训,此后曾被派往爆炸事故现场、H7N9型禽流感疫区等 。
本轮河北疫情中,截至2021年1月24日,河北医大二院派驻胸科医院的医护团队已有80多人,除了重症医学科,还有急诊、心血管、内分泌、妇产、神经内科等科室成员 。同为定点救治医院的石家庄人民医院,也由60多人组成的四川援冀医疗队接管 。根据报道,武汉疫情中赫赫有名的“重症八仙”中,有5人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到达石家庄,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杜斌、北京朝阳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童朝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等 。
崔晓磊说,在胸科医院,每天上午,国家专家组都会开病情讨论会,下午是国家级“远程线上会” 。杜斌、童朝晖天天都来查房,医院对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实行“一人一团队”“一人一方案”的救治策略 。药能随时调到,专家能随时到场 。ECMO小组每4小时换班一次,交接班时在专家群里更新患者最新状况,病情讨论随时进行,决策共同制定 。
同时负责3例ECMO上机患者,崔晓磊觉得压力很大,但依托这样的医疗团队,他有“底气” 。在重症病区,崔晓磊见到了不少“去年一起并肩战斗的朋友”,事实上,据他观察,即使是从未合作过的各医院医护人员,交流起来也没有任何障碍,“我们的目标太一致了” 。
医生唯一想的就是救人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大都有呼吸窘迫的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让患者调整到“俯卧位”,改善“通气” 。
然而,上了ECMO之后切换俯卧位,患者嘴里有气管插管、牙垫,医护人员的操作再小心,也难防止这些装置碰伤患者的舌部和口腔黏膜,造成出血 。问题是,ECMO通常需要使用抗凝血药物,确保血液通畅,一旦患者受伤,止血很难 。再比如,新冠肺炎会让患者出现应激性消化道溃疡,而抗凝血药物则会导致这些溃疡出血 。
崔晓磊无法忘记那些“骇人”的景象 。患者失去意识,身上插着各种导管,在漫长的镇静状态下,经历包括出血在内的一系列劫难 。一位医生曾在网上写道,“当年参加ECMO培训,讲台上的老师说,如果我快要死了,请别给我上ECMO,让我死得体面些” 。也有一些人质疑,目前ECMO在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中广泛使用,“真的都有必要吗?”“是不是为了统计数字好看,先用技术续命,患者核酸转阴后再下机、再死亡,就不用计入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数了?”
“我目前没看到这样的案例 。”崔晓磊说,“救治是严格按照医疗规范进行的 。”
周晨亮则回应称,“把这个技术用上去绝对没错” 。在他看来,“(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不能死”这确实是个“政治任务”,不能简单地只考虑医疗行为 。我们是要举国家之力,不遗余力减少死亡率,做到“生命至上” 。
“从结果上来看也是对的,这(挽救生命)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 。”据周晨亮比对,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ECMO上机的指征要求都非常严格,其中包括年龄限制,“欧美60岁以下才能上,中国的标准上调到75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