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MO|ECMO是患者救命稻草?医生:仅是体外生命支持技术( 二 )


据他介绍,根据国际体外生命支持组织(ELSO)发布的指南和专家共识,ECMO的适应症主要有各种原因引起的心源性休克,包括急性心梗、暴发性心肌炎、心肌病、心外手术和心脏移植等,还有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比如重症肺炎、溺水等 。
有适应症,只是评估上不上ECMO的第一步,“最重要的是,看原发病是否可逆” 。也就是说,在ECMO维持生命期间,患者的原发病有没有可能治愈 。如果没有可能,上机就没有意义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在2020年12月发布的一份共识中说,恶性肿瘤、不可复性脑损伤、严重的不可逆性多脏器损害等是ECMO技术的“绝对禁忌症” 。
2020年1月,针对武汉当时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指导性的诊疗方案 。目前已更新到第8版 。在“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疗”条目下,增加了细化ECMO启动时机的内容,使用呼吸机情况下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动脉血酸碱度、合并心源性休克和心脏骤停等,都是医生应该考虑的因素 。诊疗方案中还标明,“符合ECMO指征,且无禁忌症的危重型患者,应尽早启用ECMO” 。
“呼吸机用到极致了,无效,才考虑ECMO 。”在重症医学科工作多年的周晨亮解释,“但从第8版方案上看,应用这个技术的门槛不算高 。”2020年武汉抗疫期间政府对新冠肺炎患者实行免费治疗 。在某种意义上,这项政策消除了ECMO用于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例的另一道门槛 。
重症医学领域流传着一句话:“ECMO一响,黄金万两 。”除了仪器和耗材昂贵,ECMO上一次机,就需要一支专业的医护团队全程管理 。“开机六七万元,换耗材四五万元,平均一天花费一两万元”是“均价” 。在日常的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这个费用不是每一名“符合指征”的患者都能承受 。
1月的这一天,崔晓磊所在的小组顺利为患者更换耗材,旧的导管被剪去,换上用盐水预冲过的新导管 。重新开机,崔晓磊看见发黑的静脉血涌入透亮的导管,在仪器内与充足的氧气相遇、旋转、结合,变成鲜红色,再经导管输回患者体内 。
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的报警声停止了 。
经验再丰富,也无法完全避免ECMO可能带来的问题
“上机之前,得考虑好怎么下机 。”周晨亮说,应用ECMO技术,考验救治机构的综合能力,最关键的,是技术团队人手是否充足,经验是否丰富,“上机后管理非常复杂 。达不到管理条件,没考虑好如何下机,就不能硬着头皮上机 。”
他回忆,一年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对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使用ECMO,因为“专家云集,医院综合实力强,又有强大的移植中心” 。
然而,周晨亮也坦言,就算经验再丰富的医生,也无法完全避免ECMO可能带来的问题,比如出血、溶血、感染、肾功能衰竭、血栓、末端肢体缺血、血管损伤、动脉狭窄等 。有的并发症短期内就会威胁患者生命,有的会带来长久的影响 。
1月10日中午,崔晓磊刚查完房就接到电话,需要他马上赶到医院,接管一位病情迅速恶化的患者 。
当他带着刚刚成立的ECMO支援小组走进重症监护室,一眼就看见,这位患者的左腿颜色发黑,是VA-ECMO导致末端肢体缺血的典型特征,需要马上穿刺一条“远端灌注管”,恢复腿部血流 。
“不做,这条腿可能保不住 。”他回忆,患者已经使用了大量提升血压的药物,血管收缩得很厉害 。医护团队穿着防护服、戴着3层手套,插管异常困难 。
一切要在可视化超声仪器的辅助下进行,他们要抢时间,赶在眼前的防护面屏起雾前,争取一次性血管穿刺成功 。
周晨亮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一年前,他在为一名严重出血的患者更换管线时,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 。面屏布满雾气,他一边用纱布按压患者拔管后的穿刺口,一边用手摸索着从另一个穿刺点完成穿刺置管 。那是他第一次完成ECMO换管操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