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国科学数据》:从根源唤醒沉睡的数据( 三 )


“数据期刊的发展要‘两条腿’走路 。从数据共享的初心角度,不能仅把它看成刊物,要做更多盘活数据的事;从办刊角度,又要重视刊物载体,努力追求优质的数据和更好的传播力 。”她说 。
因此,编辑部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国际前沿等主题主动组稿和约稿 。“对于自由来稿,我们不会只看被引率而轻易拒稿,数据好不好用最终还要用户说了算 。”孔丽华说 。
实际上,创刊初期,为了获得好稿源,黎建辉时常带着大家四处“化缘” 。“我国有丰富的数据资源,与学术论文紧密关联的数据集都隐藏在冰山之下,但当时大家对数据出版没有意识,理念疏通后也就水到渠成了 。”
截至2020年12月底,《中国科学数据》已经正式出版了专题特色数据集17期,期刊出版与论文发布合计约335篇,数据总量达到762.86GB 。
“像战友一样”
随着期刊的发展和办刊理念的进步,投稿体验成为期刊越来越关注的方面,这也成为期刊扩大稿源、维系作者的“软实力” 。
数据出版流程不像论文出版那样被作者所熟知 。郑崇伟回忆说:“第一次向《中国科学数据》投稿时,数据描述、标准格式上传等都是第一次接触,编辑非常细心地提供数据论文模板,并分享经验、主动提供帮助 。”
“整个投稿过程‘如沐春风’ 。”郑崇伟评价道,“这支队伍严谨负责,他们就像背靠背作战的‘战友’一样,不但不会加压,还时常询问我们的进度,主动为我们解决各种问题 。对于已出版的数据集,他们积极帮我们宣传,本身很苦的活儿一下有了‘温度’ 。”
在作者“如沐春风”的体验之后,是编辑团队不知疲倦的付出 。“从跟踪研究项目、策划主题、跑专题、联系专家、确认组稿,到收稿审核、同行评议、主编终审,再到编辑排版、最终出版,乃至出刊后宣传推广等,实际上,期刊编辑的工作非常繁琐 。”孔丽华说 。
但让她欣慰的是,这支编辑队伍虽小但“精”,“所有人都任劳任怨、用心做事,希望能为我国数据共享和数据出版贡献自己的力量” 。
对于期刊未来发展,黎建辉表示,“一是要继续扩大稿源,丰富稿源的学科类型;二是站位要更加高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国际前沿开展数据共享推动工作;三是推动数据引用的分析和统计工作,这是促进科学家共享数据的有效激励机制 。”(田瑞颖)
期刊简介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办、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中国全国委员会合办,是目前我国唯一专门面向多学科领域科学数据出版的学术期刊,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地理资源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2020年) 。

推荐阅读